5月3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海濱飛翔公園,游客乘坐輕型運動類飛機體驗低空飛行樂趣。
中新社發 孫文潭攝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低空旅游火了。
從貴州黃果樹瀑布上空翱翔的無人駕駛飛行器,到上海黃浦江畔璀璨夜景中穿梭的夜間直升機觀光;從山城重慶推出的高空跳傘消費券活動,到天府之國成都精心規劃的城市低空觀光線路……各地低空旅游項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讓市民、游客有機會直觀領略“空中之城”的魅力,感受低空經濟商業化路徑的無限潛力。
雖然低空旅游項目在“五一”假期收獲了高人氣與亮眼表現,但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低空產業尚處于適航早期,想要“飛穩又飛好”,還需邁過適航認證、電池效能、飛行安全等多道坎兒。
空中端:
空域革新提上日程
5月1日,上海市楊浦區復興島低空直升機楊浦航線開啟夜航首飛,以全新視角展現上海“一江一島”的都市夜景。
一位體驗者游覽后表示:“完全是不一樣的視角和體驗,從空中俯瞰整個濱水岸線會感到更美,而且可以看到更多人們對未來發展的期望。”
據當地媒體報道,上海復興島飛行基地今后將推出5條低空觀光航線,飛行時長為3分鐘至30分鐘不等,價格從298元到38800元不等,涵蓋單人、多人票及私人包機選項,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體驗與消費需求。
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市南山區在5月1日至5日連續五天,通過相關平臺發放免費低空飛行體驗券,體驗線路覆蓋大沙河長廊、人才公園等標志性景觀。
再把目光放到西南地區,成都文旅集團推出“熊貓飛的”低空觀光品牌,采用羅賓遜R44直升機,飛行時長約5—6分鐘,票價398元起,航線覆蓋城市天際線、雪山與田園風光,并聯動“夜游錦江”“觀光巴士”形成水陸空一站式體驗套餐。
隨著多地低空旅游項目如火如荼開展,低空觀光、飛行體驗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對低空領域的關注與熱情。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在我國,低空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1000米以下的空域范圍內,在部分地區,根據實際需要,低空空域的定義可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而無人機的飛行活動則多發生在600米以下的高度。
根據商業運營的不同應用場景,所使用的空域高度也有所差異。例如,空中游覽和直升機等交通出行方式,通常在300米以上的高度進行;物流運輸活動則在120米至300米的高度范圍內;而外賣配送和城市巡檢等服務則主要在120米以下的高度進行。
在去年11月18日召開的2024國際電動航空(昆山)論壇上,有消息稱,中央空管委將在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6個城市開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試點,600米以下空域的管理權將下放給地方政府。
對此,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表示,600米以下低空域管理權下放給地方政府的試點,是解決低空飛行管理問題的重大舉措,萬億元規模的低空經濟有希望成功實現。
“理論上,上述試點將使低空企業在空域申請上更加便捷,目前期望起飛前2小時申報就能飛,實際還需要看具體情況。這也是對地方政府職能管理部門的考驗。”一名eVTOL企業高管表示,空域屬于有限資源,必須規劃、利用好,才能使經濟效益最大化。
設備端:
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成方向
政策的有力推動與空域管理的革新,不僅為低空經濟成功落地搭建起堅實框架,更在市場層面引發熱烈回響,催生出資本與產業蓬勃發展的新圖景。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20多起融資托舉起了低空經濟的未來。其中超過80%的融資金額在億元級別。
根據民航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頒發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6個,新增實名登記無人機110.3萬架,無人機運營單位總數超過2萬家,累計完成無人機飛行2666萬小時,同比增長15%。
近日,在中央財經大學低空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低空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上,航投基金董事長高建明從產業資本的視角分析了低空經濟的產業發展潛力與投資機遇。高建明看好整機制造、低空運營、基礎設施建設3個萬億元級賽道。“整機制造是產業發展基石,特別需要率先實現技術與產品的突破。只有推出具有高性價比、高安全性、強商業價值的整機產品,才能實現低空經濟從概念到產業化的真實落地。”
目前,傳統以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為代表的低空裝備,因運營成本過高,難以實現大規模推廣。
據東北地區某直升機農業植保企業的負責人透露,每飛1小時運營成本高達3000多元,涵蓋駕駛員工資、培訓費用、機器折舊、高昂的維保及油耗費用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所長王昊認為,無人化、智能化飛行器有望改變這一局面,形成自我良性循環的商業邏輯,如同新能源汽車擺脫補貼后,實現市場化自主發展。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業內常將低空經濟與電動汽車產業相提并論,盡管對此觀點存在爭議,但也反映出該領域的發展潛力。
在討論中,“飛行汽車”這一概念引發爭議,部分航空從業者對此抵觸,但普遍認可航空與汽車產業高度融合發展的方向,只是對于航空器是否要設計成汽車模樣存在分歧。
“自2015年起,全球普遍將航空電動化視為航空工業的第三次革命。雖然大型飛機的變革相對復雜,但小型飛機率先迎來轉變。”翊飛航空科技創始人徐強說。
應用端:
以新場景驅動產業變革
盡管低空經濟前景廣闊,但要把它變成實實在在的商業項目,仍面臨諸多挑戰。
“低空經濟發展面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空中交通管理體系亟待完善;二是航空器研發需進一步突破。”徐強認為,研發適合中國國情、能夠超短距離起降、不依賴傳統機場的支線貨運飛機成為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眾多載人飛行器產品尚處于中國民航局的適航審批階段,業內預計需要兩到三年時間才能完成從適航認證到規模化量產的過程。
此外,電池效能的穩定提升以及飛行安全的全面保障,這些關卡依然橫亙在行業發展的道路上,相關問題亟待破解。
上述一系列挑戰讓不少人心存疑慮:低空經濟的商業化之路究竟該如何走?打個“空中的士”,距離普通人生活還有多遠?這些問題,不僅關乎低空經濟的未來走向,更牽動著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
多位專家表示,行業短期面臨商業模式不成熟、空域資源緊張等挑戰,依托國家戰略和制度優勢,有望解決。專家們還特別提到,低空經濟想要從實驗室躍入天際線,還需要從場景端找到突破口。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新場景提升到與技術、產品同等重要的位置,強調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
“農業植保、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低空應用場景已較為成熟,深圳等人口密集地區的物流配送也開展得有聲有色。”王昊說,低空運輸是未來低空經濟的主要形態,短期內載貨運輸更易落地。
北京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系主任、低空經濟創新發展聯合體秘書長尹西明認為,以場景驅動創新,可通過兩種路徑實現:一是將現有技術成果應用于場景;二是瞄準未來戰略性場景,凝練科學和技術問題,反向牽引技術突破與人才培養。
“場景是挖掘潛在需求、組合未來產業機會窗口的關鍵。當前經濟發展已進入從技術探索、規范化發展向場景全面消費引爆的前夜,亟待釋放大規模戰略性場景。”尹西明說。
創道硬科技創始人步日欣的看法是,從規模效應角度分析,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低空eVTOL還處在試點階段,尚未放量,后面隨著各種場景應用的普及,也會對上游成本優化帶來正效應。
展望未來,王昊認為低空經濟商業發展將經歷以下階段:未來兩年是戰略儲備期,應用主要集中在農業植保和山區運輸;3—5年內,隨著裝備技術成熟、標準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和政策法規優化,將進入全面市場化階段,應用范圍拓展至城市物流、載人服務等領域。
“低空經濟,不但要低空,更要經濟。所以低空經濟對于各行各業的影響程度,還需要看其經濟性,只有滿足了經濟性,對于行業的變革才有價值。”步日欣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