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牛鈺戴著“鋼腿”跑完一場半程馬拉松。17年前,11歲的她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右腿。如今,她不僅用假肢勇敢奔跑,還以自媒體、書籍傳遞力量,為殘障人士發聲。
“我每年都會給救我的消防員小于叔叔發信息。”5月12日,牛鈺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前幾日,她還去映秀鎮漩口中學廢墟遺址看望當時遇難的兒時朋友,給他們準備了“17歲禮物”,其中有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展望未來,28歲的牛鈺有很多事想做。作為四川省人大代表,她在今年提出了如何方便殘障人士在機場安檢的建議。她還在籌備第二本新書,記錄近五年來自己的變化。
牛鈺參加2023年汶川馬拉松。新華社發
給兒時朋友“送”高考題庫
5月12日19時許,睡眼惺忪的牛鈺接通了南都記者的電話,“我今天在家里休息,昨天跑了馬拉松,今天身體有點疲憊。”
5月11日,汶川半程馬拉松在汶川縣映秀鎮鳴槍開跑,這是牛鈺參加的第五屆。
前幾日,牛鈺回到映秀鎮漩口中學的廢墟遺址,探望當時遇難的八個兒時朋友。
“水彩筆是小蘭的,因為以前她老是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畫畫,大畫家。好看的蝴蝶發圈,是思雨的,你小時候就特別愛打扮,這是我精心為你挑選的。《小王子》是阿鑫的,小王子活在另一個地球里……”牛鈺坐在臺階上,把書包里的一個個禮物掏出來,擺在廢墟的柵欄前。
拿出最后一個禮物前,牛鈺輕輕地笑了:“小芳是個大學霸,今年17歲,馬上就要參加高考了,我給你買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牛鈺去地震遺址看望朋友。
17年,朋友們離開的時間已經超過他們彼此作伴的時間,牛鈺選擇用思念填滿這些日子。
她告訴南都記者,每逢“5·12”,都有很多人去遺址悼念,她會提前幾天過去,安靜地、不被打擾地看望朋友們。
“5·12”對于牛鈺意味著什么?當天正好滿28歲的牛鈺說,每年5月12日,父親都會發來很長一段話,慶祝她的新生。
“我也會給救我的消防員小于叔叔發信息。我去參加汶馬,大家都覺得我好棒好厲害,小于叔叔會讓我照顧好身體,量力而行。”
一如既往,5月12日當天,牛鈺在社交平臺上傳了一篇長文:“原來這么多年,我們一直相互支撐陪伴,去讓5月12日這一天變得越來越普通;我們懷念著逝去的親人和朋友,更加珍惜當下;我們感恩一路走來的每一個支持。”
正在籌備第二本書
“生命力”是牛鈺人生的關鍵詞。無論她被置于命運的何等位置,都未曾放棄過向陽生長。
17年前牛鈺獲救現場。
17年前,11歲的牛鈺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廢墟埋了三天三夜后奇跡幸存。被救出后,右腿因氣性壞疽被高位截肢,為了保住左腿,小小的她經歷了30多次手術。
年幼時失去右腿,牛鈺并不如今日這般樂觀,“醫生對著傷口剪掉腐肉的瞬間,我看到假肢哭到沒有聲音,只剩抽泣和媽媽的擁抱。”
青春期時,她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被截肢的腿,常常一個人獨處看書,擔心對他人造成困擾。
正是家人毫不保留的愛,如一盞明燈,指引她穿越黑暗。
2018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際,牛鈺參加了首屆汶川馬拉松。此后,她為“小鋼腿”裝上閃閃發亮的小燈,以“春游哥哥”為昵稱開始做自媒體,粉絲達數百萬,還登上上海時裝周舞臺,出版了書籍《黑暗里的星星》。
展望未來,牛鈺還有很多事想做。
她告訴南都記者,作為四川省人大代表,她今年的建議圍繞“穿戴假肢的殘障人士如何在配合機場安檢的前提下,更加便利通行”的話題展開。
“我們在會上提出建議后,也獲得了回應。我們正在跟綿陽機場推進建議的落實。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如果我們都能關注到這些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牛鈺。新華社發
此外,牛鈺還在準備第二本書。“第一本書記錄到我的23歲,第二本書想從23歲寫到現在(28歲),這是跟大家一起成長的過程,我想讓大家知道我的新變化。”
如今,她成功完成了專升本的考試,目前就讀于四川一所本科院校,選擇了喜愛的專業,三年后畢業。
過去、現在與未來共同交織在牛鈺身上。她說,“好好活著,好好生活,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周敏萱 韋娟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