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塊求婚?連彩禮的零頭都不夠!”
在社交平臺上,這條評論被瘋狂轉發,配圖是某地政府發放的“結婚紅包”公告。
評論區炸開了鍋,有人調侃“這錢夠買兩頓火鍋”,也有人無奈自嘲:“別說結婚,我連戀愛都談不起。”
2025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數僅181萬對,同比暴跌15.9萬對,創下1979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而離婚登記數卻逆勢上漲至63萬對,比去年同期多了5.7萬對。
年輕人似乎集體對婚姻按下了“暫停鍵”,甚至有人戲稱:“不婚不育是這屆年輕人最后的倔強。”
結婚究竟如何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洪水猛獸了呢?
房貸、彩禮、育兒成本,隨便一項都能壓垮我。”
28歲的程序員小林苦笑著算了一筆賬:在深圳,一套剛需房首付至少150萬,彩禮按老家習俗要18.8萬,再加上婚禮、婚宴,沒200萬根本結不起婚。
更扎心的是,他月薪2萬,但每月房租、生活費一扣,存款速度追不上房價漲幅,“女朋友說,沒房不結婚,可我能怎么辦?”
這樣的困境在中國比比皆是。
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的平均成本高達68萬元,相當于普通家庭15年的收入總和。
社交媒體上,“結婚負債47萬”的帖子引發共鳴,一位90后網友寫道:“結婚就像風險投資,稍有不慎就血本無歸。”
年輕人的不婚不育,可急壞了官方。
但政策層面的“催婚紅包”更顯尷尬。
浙江紹興發放1000元消費券,山西呂梁獎勵初婚夫婦1500元現金,但這些補貼被網友吐槽“連婚禮攝影的定金都不夠”。
有人直言:“如果婚姻是買賣,這點錢連入場券都買不起。”
“我爸媽總說,不結婚人生不完整。可我看他們吵了半輩子,這樣的完整有意義嗎?”95后女生小韓的選擇代表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
她月薪過萬,養貓、健身、旅行,生活充實到“沒時間戀愛”。B站調研顯示,63%的95后認為“單身更自由”,58%的人拒絕“為結婚而結婚”。
婚姻從“人生必答題”變成“可選題”,背后是女性經濟獨立的崛起。
29歲的自媒體博主阿琳坦言:“我能賺錢、能養家,為什么要為了‘找個依靠’將就?”
數據顯示,2024年女性初婚年齡推遲至27.95歲,30歲未婚率逼近30%。
一位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以前結婚是雪中送炭,現在頂多是錦上添花。”
七普數據顯示,2040歲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人,農村“剩男”問題尤為突出。
與此同時,90后比80后少了5637萬人,適婚主力軍數量斷崖式下跌。
晚婚趨勢更是雪上加霜。
2020年,中國平均初婚年齡已推遲至28.67歲,比十年前晚了近4歲。
00后男生小陳說:“我碩士畢業都25歲了,工作還沒穩定,結婚?等35歲再說吧。”
面對結婚率崩盤,國家頻頻出招。
2025年5月,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取消戶口本限制、全國通辦領證,試圖掃清“一紙戶口拆姻緣”的障礙。
但年輕人并不買賬:“領證容易,過日子難啊!”
地方政府的“真金白銀”更顯矛盾。廣州某城中村獎勵初婚夫妻最高4萬元,卻被質疑“只有本地人才能薅羊毛”。
“不結婚不是反叛,而是自我保護。”26歲的北漂女孩小雨的故事令人唏噓。她和男友戀愛5年,卻因買不起房遲遲不敢結婚。
最終,男友被家里安排相親,娶了老家有房的姑娘。“他說愛情輸給了現實,我懂,但心還是涼了。”
這種“清醒的妥協”正在蔓延。
社交媒體上,“不婚不育保平安”的tag下,聚集了數百萬年輕人。
他們分享租房獨居、寵物陪伴、副業搞錢的生活,用另一種方式定義幸福。
一位網友的留言引發高贊:“以前覺得孤獨可恥,現在發現自由無價。”
婚姻率暴跌的背后,是一場關于生存與尊嚴的無聲戰爭。
年輕人用“不婚不育”投票,抗議高房價、內卷和失衡的財富分配。
正如某婚戀調查報告所言:“當結婚成本超過幸福感,理性撤退就成了必然。”
政策制定者或許該聽聽年輕人的聲音。
在一條關于“理想婚姻”的微博下,最高贊評論是:“我不要天價彩禮,也不要催婚紅包,只想要一個買得起房、生得起娃、喘得過氣的未來。”
或許,讓婚姻回歸純粹,才是這個時代最迫切的課題。
本文作者 | 老A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