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爾系數(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恩格爾系數這筆賬,老外一算就搖頭,說中國人怎么還花這么多錢在吃飯上。可他們真懂咱們這碗飯里裝的是什么嗎?美國人三明治夾片菜,英國人面包沾點醬,韓國人吃頓快餐就算完事了。這種吃法,用不上筷子,也翻不起鍋鏟。
而咱們一頓家常便飯,東坡肉得燉足時間,糖醋鯉魚講究刀工擺盤,就連一碗白粥旁邊也要配上幾碟小菜。
這哪是在吃飯?這是在過日子,是把天南海北的風味擺上桌,是把家國情懷煮進湯里。他們只看賬單,沒嘗過人間煙火的味道,這賬,能算明白嗎?
一碗飯的賬單,他怎么算得明白?
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是57.5%,農村居民更高,達到了67.7%。到了2019年,這一數據降到28.2%,聯合國標準直接標注“最富裕級別”。可每次翻開國際統計年鑒,總有人盯著這組數字皺眉:中國人吃飯怎么還花這么多?
恩格爾系數的計算方法明確寫著:“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的德國人恩格爾先生提出這個理論時,只是想算清楚工人階級花多少在面包和土豆上。然而,這套算法一遇到中國人的餐桌,直接失靈。
中國人的一日三餐,從來不止“吃飽”兩個字了事。從清晨的熱騰騰一碗豆腐腦,到夜晚街頭翻滾的羊肉串,消費的,不僅是味蕾滿足,更是情感寄托。
年夜飯里必須有魚,講的是“年年有余”;清明節的青團,包裹著懷念;中秋的月餅,不止圓潤那么簡單,那是“團圓”的載體。你說,這算在賬本上的,是花銷,還是文化?
2016年,中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30.1%,進入聯合國劃定的“富裕級別”。但全球對比里,美國人吃飯只占7%的收入,英國9%,韓國12%。
數字擺出來,表面看是消費比例高低的問題,其實背后全是消費結構的不同。美國人早餐一杯咖啡一塊面包,午餐一塊牛排切兩刀,晚餐微波爐加熱的快餐盒搞定。這三頓飯是生存,是能量補給。中國人的餐桌,哪頓飯少得了講究?
《舌尖上的中國》一開播,瞬間成為文化現象級作品。原因簡單,每個鏡頭背后都有故事,每道菜里都藏著歷史。看著那些翻滾的鐵鍋、冒著熱氣的籠屜,就算隔著屏幕,也能聞出家的味道。這種文化情感,是任何西方統計學公式計算不出來的。
到了2021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8678元,農村居民5200元。有人覺得這個數字高,其實掰開了細看,這些錢花在了哪兒?
父母的餐桌上,是長壽面、手工水餃;孩子的飯盒里,是色彩豐富的菜肴和精致的水果拼盤。這種生活方式,遠不是“消費比例”三個字能概括的。
八大菜系的賬本,誰敢說算得清?
中國人吃飯,吃的是風味,也是地理環境和生活智慧的結晶。八大菜系,各有講究,各有道理。
四川盆地潮濕,川菜偏辣祛濕;嶺南濕熱,粵菜清淡降火;山東平原,魯菜偏咸助力體力勞動;江南水鄉,蘇菜講究清鮮精細。這些習慣,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千百年來,順應氣候、順應體質的結果。
日本和韓國的飲食結構簡單,以米飯為主。美國二戰后大量援助日本和韓國,送去面粉,從學校餐廳開始普及西式面包。久而久之,日韓餐桌上開始換主食了。2023年,日本家庭的面包支出超過了大米消費,日本“面包主食化率”達到了20%以上。
中國為什么沒走這條路?因為一碗飯在中國,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工具,那是家風傳承,是生活哲學。
廣東的早茶,一壺茶配幾籠點心,聊一上午,這頓飯吃的不是飽,是心情,是氣氛。
四川的火鍋,一口鍋里,五味雜陳;一桌人圍爐而坐,邊吃邊聊,從春寒聊到秋涼。這是西方“快餐式生存”完全無法理解的生活態度。
恩格爾系數里只算了花銷,沒算人情;只看賬本數字,沒看文化溫度。拿這樣的公式去套中國人,是拿算盤數古詩,注定算不明白。
花得值不值,問問舌頭和心!
有人問:三頓飯吃得這么講究,花這么多錢,到底值不值?
2020年,《經濟學人》發布全球22國食品消費數據。美國人每周食品消費43美元,占收入的7%;英國人消費一樣,占比9%;中國人每周食品消費9美元,占比卻達到了21%。
乍一看,好像中國人“消費負擔重”,可這個數字里裝著的,不止是食材的價格,更是生活的溫度。
美國人花43美元吃什么?一份漢堡,兩片面包,一點沙拉。餐桌成了能量補給站。
中國人花2美元,能吃到街頭熱氣騰騰的牛肉面,能來一碗香噴噴的揚州炒飯,還能在小飯館點一份夫妻肺片,順帶和老板聊上幾句生活。這頓飯里有交流,有情緒釋放,有生活的煙火氣。你說,這頓飯值不值?
中國飲食文化講究一個“和”字,五味調和,葷素相間,色香味形俱全。這不僅僅是廚房里的技藝,更是生活的態度。哪怕是簡單的家常菜,也要調出滋味。
哪怕是普通的早餐攤,也得飄著香氣。美國人端著咖啡走路吃早餐,中國人坐下來慢慢吃碗熱湯面,這種從容背后,是文化自信,也是生活態度的寫照。
花得值不值,不該問錢包。應該問舌頭,吃得舒坦嗎?問心里,這頓飯,有沒有家的味道?
所以,恩格爾系數算得清消費比例,卻算不明白中國人這一碗飯里的天地人情。算不清,就別硬套。舌尖上的中國,自有自己的賬本。
黑白分明的數字背后,是五彩斑斕的生活。這一口飯里,盛著的,是中國人的滿足,也是這個時代最溫暖的煙火。
參考資料:
中國飲食,為什么沒像日韓一樣被西化?網友:吃慣好的誰吃草料?.網易新聞.2024-09-19.
雜食中國人:熱衷吃與談吃,是饑不擇食還是我吃故我在?.界面新聞.2019-02-20.
中國飲食文化.百度百科.
“民以食為天”,漫談為何說八大菜系詮釋了中國飲食文化? .搜狐新聞.2020-07-03.
我讀︱中國菜的變與不變.澎湃新聞.2023-09-29.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百度百科.
中國恩格爾系數低于30%,在全球是什么水平?.南方周末.2022-10-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