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教師作為鄉土人才振興的關鍵支點,既要傳承傳統鄉賢“化民成俗”的精神品格,更肩負著破解城鄉教育鴻溝、激活鄉村文化基因、培育鄉村新質生產力的三重使命。然而,“鄉土文化認同缺失導致難以融入鄉村、育人智慧不足引發知行脫節、數字化轉型滯后帶來教育能級斷層”等問題卻制約著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為此,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其前身之一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1936年創辦的湖南省立衡山鄉村師范學校)賡續百年育人傳統,以“化農民必先農民化”理念為根基,創新性將傳統鄉村建設智慧融入現代職業教育,通過建構“三個課堂”,培育“懂鄉土、精教學、善科技”的“新鄉賢”教師。
精神為鋤:打造扎根鄉土的“社會—精神課堂”
針對鄉村教師“融入乏術”難題,學校踐行晏陽初倡導的教育社會化理念,將傳統文化、社會服務融入師范教育體系,播種忠孝做人根本,引領學生身體力行融入鄉村文教事業,開啟理想胸懷。
學校發起成立全國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會,以晏陽初教育思想為魂,編纂中華經典系列讀物供師生研習與力行,開展基于人生親證的立德樹人實踐研究,旨在培養以“君子”人格為學銜評價標準的“新鄉賢”教師。同時,堅守晏陽初關于“教育者須俯身貼近民眾”的精神內核,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系列課題,積極探索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教育趕集”模式和“數字化鄉村終身教育體系”,通過駐村實習、非遺傳承等項目,讓準教師在與鄉土的深度對話中構建文化認同。此外,面對當下的老齡化社會需求,學校還創新構建“教育+康養+社區服務”課程體系,培育既懂教學又通醫養的復合型人才,實現“教育從書齋走向田野”。
戲劇為槍:構建啟智潤心的“校園—戲劇課堂”
針對鄉村教師“育才乏方”難題,學校借鑒晏陽初、熊佛西在定縣農村推行的民眾戲劇模式,推行教育戲劇化,在禮樂舞動之中建構出自由對話、自主創造的戲劇情境,引領職前教師在具身體驗中生發共鳴與反思,潛移默化地提升與精進教學技藝。
學校在課內建構沉浸式體驗的教室劇場,課外舉辦童話節、民間游戲與玩具節,開展“六藝時空”等儀式教育,排演紅色戲劇、非遺兒童劇和地方傳統戲曲,深入幼兒園、小學、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戲劇教育實踐。同時,學校作為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國家級非遺傳承基地,為湖南祁劇、邵陽花鼓戲等培養了一批新生力量,讓傳統技藝在校園煥發活力。
AI為筆:開拓數字賦能的“網絡—數字課堂”
針對鄉村教師“發展乏力”難題,延續晏陽初當年推行農村電化教育的前瞻視野,學校貫徹教育信息化理念,搭建智慧教學平臺,年均培訓師資近萬人次。同時,數字化教學資源覆蓋鄉村教育場景,展示鄉村非遺、連接城鄉教育,助力教師“云端練兵、實地育人”,構建數字時代的“新鄉土共同體”。
從古祠堂教師成長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的奧運火炬手楊晚云,將瑤鄉13人教學點發展為257人草原學校的“感動湖南”人物譚美珍……一批“新鄉賢”教師以鋤頭深耕鄉土、以教鞭點亮童心、以科技跨越鴻溝,詮釋著新時代平民教育的生命力。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以“新鄉賢課堂”為筆,續寫晏陽初“除文盲、做新民”的理想,為鄉村振興擘畫“教育賦能、人才反哺”的共生圖景。當“新鄉賢”教師群體在數字鄉村建設中重構教育生態,在非遺活態傳承中守護文化根脈,在基層治理創新中培育新型農民,他們已然成為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能的關鍵變量。這既是百年平民教育精神的時代表達,更是教育現代化在鄉村場域的創新實踐。
?。ㄗ髡咔裼窈迪嬷杏變簬煼陡叩葘?茖W校學前教育與康養學院院長,陸永鴻系中國民主促進會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第二支部委員會主委)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3日 第06版
作者:邱玉函 陸永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