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稱,真是個好消息啊,居然有人“鼓勵、建議農民工買車來改善生活”。
這和刺激低收入群體消費“花光吃光為國爭光”的言論難道不是異曲同工嗎?而且還妙不可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言論自由等等呢。
其實啊,光鼓勵、建議農民工買車改善生活是遠遠不夠的;應當還要鼓勵、建議農民工購買別墅、游艇、私人飛機等高價值的奢侈用品,以此來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品味,讓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豪們看到都流口水才夠勁!
要是農民工都有能力通過買車來改善生活,中國還會存在超過6億月收入不足1千元的低收入群體嗎?
- 這究竟是咋回事?
近日,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發表一篇題為《中國農民工分析-建議鼓勵農民工購車改善生活》引發網友熱議。
文章花了很大篇幅,四個章節闡述農民工現狀問題。最后在第五章節得出重要結論:農民工用車潛力較大-應有效挖掘。
文章指出,在推動汽車下鄉的不斷努力中,農民工群體用車需求是持續增長的。根據調查公開數據,從2015年農民工汽車擁有率是15.9%,上升到2021年的34.1%,車輛擁有率提升速度相對較快,尤其過去幾年平均每年在4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增長,表現是相對較強的特征。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農民工占社會就業的40.4%的重要組成,2021年車輛保有比例達到34.1%,相對于城鎮百戶家庭汽車保有50臺的水平偏低,改善農民工用車市場的潛力和意義都很大。
中國農民的收入偏低,但高收入組的城鄉差距仍有2.11倍,較2013年降低0.6倍。雖然近幾年的城鄉差距縮小,但鼓勵農民消費的意義仍是重大的。
農民工是農村較高收入群體,購車意義較大。從生活便利角度看,購車能減少他們搭乘公共交通的不便與疲勞,使他們能在更舒適、自主的狀態下往返于工作和居住地,或是往返城鄉之間。在經濟層面,購車一定程度上方便他們開展副業,增加收入渠道。從心理層面,擁有汽車可提升他們的歸屬感與獲得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強在城市扎根的信心,對改善老年生活質量有積極促進作用 。
實現促進消費無疑是在當前情況下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汽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本身又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所以如果拉動汽車產業的增長無疑對于整個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如果通過汽車下鄉等工作有利于挖掘農民消費潛力。所以出臺首購消費刺激政策無疑是為了更好的推動經濟的增長,確保今年經濟的穩定,在穩定市場和消費的基礎上,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從這名專家學者的論述來看,刺激農民工購車應該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對于提升經濟有積極的推進意義,用他的話說,那是確保經濟穩定,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崔東樹表示,國家購車補貼刺激消費,應該兼顧社會公平,而非簡單的價值考慮。當前許多補貼政策更傾向于有車家庭的換購,這本質上是用公共資源獎勵已完成首次購車的中產家庭。
相比之下,我國仍有大量農民工群體因經濟能力稍差而未買第一輛車,他們的出行效率、工作機會和生活質量因此受限。
老年農民工、新市民等低收入群體若能購車,可顯著提升勞動生產效率。例如,他們能更靈活地跨區域務工,減少通勤時間,增加就業機會;或從事網約車、冷鏈配送等依賴車輛的靈活職業。
在崔東樹看來,對窮人購車給予補貼,本質是幫助他們跨越消費門檻,而非“割韭菜”。
對此,有網友感慨,中國農民如同洞庭湖、鄱陽湖,干旱缺水的時候抽水抗旱,洪災時蓄水抗洪,風調雨順時去撈魚摸蝦。
有網友表示,房子要賣給農民,車要賣給農民,獻血車要下鄉,家電要下鄉,啥庫存都要賣給農民。養老金能給農民提高不?
不可否認,這名崔專家的論點的確有一點點可取之處,那就是若補貼能確保流向真正需要的群體,并通過透明監管堵住漏洞,那刺激內需,確實是一種有效手段。
農民工購車,其實不是什么新聞。在廣大農村,豪車都涌現出不少。關鍵是,如何落實到他描述的對應群體。可以肯定,買車買房顯然是可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的。
對此,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