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通識教育指南》)。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是引領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賽道。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發展人工智能教育,既是順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支持強國建設的必要選擇,也是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體現。
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通過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教育體系,旨在培養學生適應智能社會的核心素養。小學階段注重興趣培養與基礎認知,初中階段強化技術原理與基礎應用,高中階段注重系統思維與創新實踐,通過知識、技能、思維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培育四位一體的人工智能素養。
具體而言,小學階段以體驗和興趣培養為主,通過開發多樣化的互動課程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建立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認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為后續學習奠定興趣基礎。
初中階段注重技術原理的理解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依托項目式學習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
高中階段則聚焦系統思維與創新應用能力培育。通過分層遞進的課程設計和跨學科融合教學,鼓勵學生整合物理、數學、生物等多學科知識,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實踐項目。以此深化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性認知,強化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為高等教育階段的專業化學習筑牢根基。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通識教育指南》提出將人工智能教育與信息科技、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有機銜接。通過獨立設課、跨學科融合、實踐活動設計等多元形式,構建階梯式、連貫性的課程架構。通過獨立設課模式聚焦人工智能核心知識與技能教學;跨學科融合則強調與數學、物理、信息技術等學科聯動,設計綜合性教學項目,實現知識的交叉滲透與整合應用,使課程內容更具系統性和邏輯性。
在教學方法革新方面,《通識教育指南》大力倡導項目式學習、案例分析、互動實踐等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圍繞真實問題或任務,在實踐操作中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借助案例分析,剖析典型人工智能應用案例,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在實踐活動開展方面,《通識教育指南》鼓勵學校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將人工智能教育與科技節、技術挑戰、創新項目展評等活動有機結合。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人工智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展示創新成果、交流學習經驗的平臺,促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成長過程,助力學生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素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充實師資隊伍。其中包括將人工智能教育教師培養納入培訓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積極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等舉措。
原標題:《教育部:將人工智能教育與信息科技、科學等課程有機銜接》
欄目主編:姜澎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文匯報 吳金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