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李曉軍
□ 社會時評
□趙晨熙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網絡黑話、網絡“爛梗”在校園大肆流行,成了很多未成年人掛在嘴邊的常用語,有的學生甚至把這些“梗”帶到了班級里、寫進了作業中。
當前,隨著觸網年齡越來越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受到網絡影響越來越大,諸如網絡“爛梗”這類網絡惡俗文化開始逐漸滲透進校園。一些教師反映,有的學生將粗鄙當個性,把低俗作時尚,動輒以網絡“爛梗”插科打諢,甚至公開模仿低俗網絡動作,不僅嚴重擾亂了正常教學秩序,也給學生們價值觀的形成和健康成長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
這類網絡惡俗文化大多來源于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或低俗段子,它們以簡單粗暴、戲謔惡搞的方式迅速傳播,由于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鮮、標榜個性等心理,被有些學生視為“酷”或“潮流”的象征,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從眾心理在校園內迅速傳播。但這些看似彰顯個性的話語和行為,不僅內容空洞、意義低俗,很多還帶有明顯暴力、色情、歧視等色彩,如果任由其無序傳播,會嚴重污染校園文化生態,扭曲學生健康的人際關系,傳播不良的價值觀念。
校園是求知的殿堂、育人的凈土,絕不能被惡俗文化侵占,必須提高警惕,多方合力筑牢防線,堅決將網絡惡俗文化拒之校外,凈化校園文化生態。
抵制網絡惡俗文化,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學校應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幫助學生辨別低俗內容,同時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用健康向上的文藝、體育、閱讀等活動吸引學生。教師要以身作則,用文明語言和行為引導學生,對課堂上出現的惡俗表達或行為及時糾偏。父母是孩子文明傳承的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應更多關注孩子的網絡使用,避免其過度接觸不良內容,并及時制止和糾正其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恰當行為,引導孩子遠離網絡惡俗文化。網絡平臺更應履行社會責任,優化算法推薦機制,阻止惡俗內容的傳播,避免成為孕育網絡惡俗文化的溫床。
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作了全面規制,明晰了法律責任。監管部門應不斷強化監管力度,加強對網絡不良內容的治理和對違法傳播行為的懲處力度,建立并完善負面清單,為未成年人營造積極文明、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
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精神成長,唯有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網絡的多維度防護體系,才能有效抵御網絡惡俗文化的侵襲。凈化校園文化環境,讓校園保持風清氣正的文明氛圍,不僅是對教育的負責,更是對未來的守護。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