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會談高效而富有建設性,最終結果是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的綜合基礎稅率定為30%,具體包括所謂的“對等關稅”10%,以及芬太尼相關關稅20%。
雖然相比于美方此前宣稱的145%的稅率已經大幅降低,但顯著高于本次貿易戰之前的水平,仍然是毛利率微薄的中國企業不可承受之重。
中國出口美國商品毛利率:多數行業低于20%
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雖然規模龐大,且每年從美國賺得3,000多億美元的順差,但從附加值來看,其實賺的都是以量取勝的“辛苦錢”,多數行業的毛利率低于20%。
對于紡織品、玩具和家具等低附加值產品而言,毛利率約在3%-15%之間,主要特點是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占比高,利潤空間有限。
如家具行業,2024年對美出口額達350億美元,但平均毛利率僅10%-15%,關稅加征后,部分企業利潤歸零。
消費電子、機械設備等中端制造業產品情況稍好,毛利率范圍在5%-20%之間,且此前已部分豁免“對等關稅”。但這類代工企業(如富士康)凈利率低至2%-3%,品牌溢價和核心技術仍掌握在美方。
新能源設備(光伏、鋰電池)、高端機械等高新技術產品的毛利率范圍
在10%-30%之間,但加征關稅后,毛利率也被大幅壓縮。
長期趨勢與應對策略
四十多年來,勞動密集、資源密集、低毛利走量的中國商品風靡美國及世界,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路徑。
但這個模式注定是階段性而非可持續:在中國自身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有限、其他國家比較優勢凸顯背景下,相關產業的轉移與升級是必然趨勢。
不過“產業升級”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千頭萬緒、積重難返。而現在在“最大買家”、外部力量的推動下,卻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另外一個是市場需求的問題,很多人說不賣給美國,可以賣給東盟什么的。但這種思路忽略了兩點:很多產業和商品繞道第三國,而最終還是流向美國;
而從東盟、墨西哥等中國定義的“轉口目的國”來講,他們面對目前的形勢與未來趨勢,也是希望從中國這里“師夷長技以制夷”,發展自主產業,從而擺脫中國而與美國直接貿易,不讓“中間商”賺差價。
所以中國在外部其實面臨的是“十面埋伏”、全面圍堵,除非是能向很多高附加值、具有充分市場競爭力的產業轉型,否則連辛苦錢都很難賺得到。
至于國內市場,理論上是一個充滿無限潛力的市場——中國人均消費只有美國的1/12,這個數據如果逐步做點提升,然后乘以14億人,那就足夠龐大,甚至可以替代外需。
但擴大內需涉及更為復雜的分配體制改革,任重而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