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瀟灑的背后,是你不知道的辛酸。
網上都說,不去晉祠,枉到太原。于是,我們抵達太原后,就直奔晉祠。
可是,我倆徹夜未眠,還要利用寶貴的白天時間來游覽晉祠。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場不小的挑戰。
前一晚深夜的火車,凌晨抵達焦作轉車。我們要在這里度過一個短暫的夜晚,第二天清晨六點再次出發前往太原。幸運的是,小小的車站足夠干凈,人也不多。不幸的是,車站的椅子并不適合躺臥。椅子間的把手讓我只能靠著椅背休息。坐躺難調,我在洗手間、充電樁和座椅的三點間反復移動。一點、兩點、三點,每一秒對我來說都成了漫長的等待。六個小時成了我熬過的最長的夜。
坐在車站椅子上,看著老公一個大高個兒竟然成功在有手柄的狹窄座椅間躺下睡著,我很是羨慕。他是怎么做到的?
老公車站睡覺
轉念,又有種心酸的狼狽感。瀟灑的背后,是連續的奔波周折,是一次次的體力透支,是相處上的一次次碰撞和摩擦。
每每跨省間的凌晨火車,成了旅行中我最排斥的一環。習慣了規律作息的我,面對痛苦的熬夜,我百般不適。我知道,晚上不睡覺的我,第二天的臉色有多難看,心情有多糟糕。但為了省去一晚的住宿,又不耽誤白天行程,半夜坐車無疑是最佳選擇。
早上剛下車,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機械地拉著行李在站臺前等待前往晉祠的公交。我只記得車很少,我們等了近半小時才發車。盛夏升騰起的火熱驕陽,差點要把人曬化。前往距市區25公里的晉祠并不方便,沒有地鐵,公交要一小時起步。太原各景點不集中,考量再三,老公還是把酒店安排在了晉祠附近。
兩三天的行程已排滿,我們不敢在酒店耽擱太久,放下行李后,又帶著一身的疲乏前往的晉祠。晉祠分為兩部分,外圍是公園,免費游玩,里面的博物館才要收費。之所以稱為博物館,是因晉祠匯集了宋、金、元、明、清至民國時代的建筑,風格迥異,全國只有在晉祠能看到。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成是建筑博物館,而且都是摸得到的真跡。此外,晉祠還整合了園林、雕塑和雕刻藝術等于一體,是難能可貴的藝術瑰寶。然而去博物館,走路半小時起步,最省時省力的方法依然是掏錢坐電瓶車到博物館。
經歷了一晚上的旅途波折,老公逛到一半全然支撐不住困意。我一轉身,發現老公早已趴在一處涼亭旁呼呼睡去。其實我比他更困,困到眨眼間就能睡去。想來這是我們環游全國旅行中最困的一次。可我依然不愿錯過晉祠的每一處風景,強力支撐著眼皮,保持清醒,讓自己走完晉祠園林。
晉祠博物館大門
盛夏的晉祠,綠意蔥蘢,詩情畫意。一棵棵參天古木撐起一片片濃綠的穹頂,在酷暑里帶來絲絲涼意。它們或挺拔如劍,或虬曲如龍,掩映著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迎面撲來深厚的歷史滄桑感。
晉祠文昌宮
千年古木
晉祠內的建筑并不規整,依懸甕山而建,以圣母殿堂為中心,向縱橫生長,布局靈活。但位于晉祠博物館中軸線上的建筑物是整個晉祠的精髓。最出名的莫過于晉祠的“三寶”和“三絕”。
晉祠“三寶”
1、圣母殿
在中軸線的末端,你會和這座晉祠里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相遇,這是晉祠的壓軸建筑。氣勢恢宏、端莊古樸的圣母殿始建于宋代,采用重檐歇山頂,殿前八根大柱支撐,每根柱子各有一條盤龍,這是中國最早的盤龍雕柱。千年之后的盤龍,依然怒目利爪,蜿蜒欲動,惟妙惟肖。看著這些盤龍,我百思不得其解:當初這些盤龍是如何被盤到柱子上的?
圣母殿的纏龍柱
更有意思的是,這八根檐柱并非統一高度,越往外逐漸升高,且柱子內傾,造成檐柱側角明顯升起,檐角弧度顯著的視覺感。不僅打破了傳統僵直的建筑風格,無論從藝術審美還是建筑穩固性來講,都更勝一籌。站在大殿外遠處的正前方,圣母殿的斗拱飛檐、精巧設計和宏偉壯觀一覽無余。我在殿前欣賞了許久才離開。
圣母殿
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僅前廊就占了兩間,給人寬闊之感。而大殿內沒有一根柱子,也讓位居大殿正中央的圣母像和其余42尊宦官、女官和侍女彩塑像的擺放變得綽綽有余。
你或許會疑問,這不是晉祠,為何主殿是圣母像?晉祠原先是唐叔虞祠,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和其母后邑姜(姜子牙的女兒)而建。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所以改名為晉祠。實際上,并沒有明確資料稱圣母就是邑姜,也可能是水神,還可能是皇太后劉娥,而后兩者和唐叔虞并沒有任何聯系。感興趣的朋友可去了解相關歷史。
圣母殿前的游客絡繹不絕
2、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就在圣母殿前,古人以方形為沼,圓形為池,沼里有魚,就叫魚沼。簡單來說,就是魚塘。在魚塘上方架起了一座十字橋形狀的橋梁,猶如大鵬展翅。這座橋可不簡單,它是一座由石柱、斗拱、木梁等構成的橋梁。用石柱作橋墩,在上面鋪木板。石柱耐腐,木材又具韌性與塑性,石橋板耐磨防火,穿過千年的風雨,至今依然堅固、美觀。
魚沼飛梁
這座橋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立交橋,對科學和藝術兼具較高研究價值。中國建筑家梁思成先生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魚沼飛梁
3、獻殿
獻殿是古代祭祀的地方。從外圍看,很像一座涼亭,四周通透,皆是柵欄。即使是酷暑,在獻殿里依然涼爽,也給當時的祭祀食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條件。古代沒有釘子,智慧的古人巧妙通過木頭間的凸起和凹進進行組合,在承重柱上撐起一個個斗拱形式的結構,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支撐起龐大的殿頂。這叫榫卯結構,也叫勾心斗角。
獻殿
獻殿牌匾
疲憊和困頓是旅途不可或缺的部分。或許正是這種勞累,你才會更珍惜眼前的不可多得的美景。
下期為大家揭曉晉祠最精華的晉祠三絕。為避免錯過精彩內容,記得訂閱賬號哦!我們環游中國的故事很長,敬請期待更多大美中華系列內容。
往期精彩內容請至主頁查看哦~
原創不易,請您多多支持,點贊或評論,您的小小舉動將會傳播大大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