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能源產業家
2024年,新能源行業堪稱驚濤駭浪。
超過13萬光伏人失業,哀鴻遍野。而“擁擠”異常的儲能賽道又如何呢?我們或許能夠通過上市公司的財報,對儲能的2024有一個更加真實且直觀的體會。
據新能源產業家不完全統計,20家儲能產業鏈上市公司中,2024年合計員工人數規模保持在近40萬人左右,同比去年變動不大。
相比水深火熱的光伏人,儲能人的日子看似還算風平浪靜。
但實際上,儲能電池、儲能逆變器、儲能系統集成商作為核心賽道,呈現兩極分化。頭部企業仍然在增員,個別企業因為自身戰略調整在優化裁員。
這種態勢也在各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報表中蔓延,新能源產業家對共計49家儲能電池、儲能逆變器以及儲能集成商業績進行梳理發現:
一線梯隊依然占據營收、扣非凈利潤的TOP榜單,儲能電池、儲能集成商均出現頭部廠商占據絕大部分利潤,以至于出現“一家歡喜九家愁”的局面。
二三線梯隊參差差異非常大,不少產業鏈公司儲能業務出現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接下來,儲能還是一個值得投身的紅利行業嗎?或許“一九定律”還會愈演愈烈。
儲能電池TOP廠商霸榜
在儲能電池領域,已上市企業中營收超百億的廠商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在我們統計的14家儲能電池廠商的2024年營收中,寧德時代一家儲能板塊營收就達到572.90億。
可以說,寧德時代的強勢,從動力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儲能。而比亞迪雖未直接披露儲能板塊的具體業績情況,但根據高工鋰電統計數據,比亞迪系2024年中國儲能系統(直流側)全球市場出貨量第一。
但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整個儲能電池行業都普遍進入“增量不增收”和“增收不增利”兩個怪圈。
2024 年全球儲能電池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據 InfoLink 統計,2024 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規模 314.7GWh,同比增長 60%。但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儲能收入竟然還出現了下滑。
核心還是在于儲能電芯價格下滑速度遠超預期,比如280Ah儲能電芯價格從1月的0.42元/Wh跌至12月的0.3元/Wh,跌幅28.6%。
以下為我們統計的14家電池企業的成績單:
具體來看,儲能電池廠商營收規模差異很大,百億規模以上的有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9家儲能電池廠營收都出現增長。
但在業務增速上,有7家出現同比下滑,寧德時代同比減少4.36%,孚能科技、百川股份等少數公司均出現同比兩位數下滑,孚能科技更是以近100%的同比下滑墊底。
與營收不同,扣非凈利潤方面有11家儲能電池廠商實現盈利,6家出現虧損。寧德時代以449.9億元居于第一。
利潤增速上,突破100%成長、表現最好的前三家儲能電池廠商系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百川股份(海基新能源);個別公司錄得大幅下滑。
結合營收和扣非凈利潤來看,二者均實現正向增長的儲能電池廠商有7家,分別是比亞迪、億緯鋰能、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珠海冠宇、雄韜股份。
此外,增收不增利的有鵬輝能源、德賽電池;增利不增收的則有寧德時代、百川股份;營利雙虧的包括天能股份、博力威、孚能科技等等公司。
而且對比14家儲能電池廠商的毛利率發現,高毛利者在營收、扣非凈利潤上表現也不一定好。
比如毛利率排名前列的博力威,營利雙虧,其給出的理由主要系:
1)海外通貨膨脹、市場競爭加劇、下游企業去庫存等原因引起市場需求下滑,同時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下降,公司產品銷售價格相應調整,導致營業收入和毛利同比下降。
2)對部分大額應收賬款進行專項計提。
通貨膨脹、去庫存、降價,這些影響延續至25年一季度,不少二三梯隊的儲能電池廠商連續兩個財務披露期凈利率表現不佳。
價格戰還在繼續。儲能電池廠商還能堅持多久呢?
至少目前對比新能源產業家統計的上市公司從24年到25年Q1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現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存貨、在建工程等數據來看,儲能電池廠商的現金彈藥都很充足。
尤其排名前列的一二線梯隊,每家都有百億現金做后盾,比亞迪、寧德時代兩大巨頭更是手握超千億現金。
少數幾家在一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中出現凈流出,比如以13.86億墊底的天能股份,和作為24年唯一一家出現凈流出的鵬輝能源,該好好加把勁了。
這種兩極分化也體現在后續的市場擴張節奏上。
從2024年到2025年一季度的在建工程、存貨等數據變化來看,比亞迪、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頭部企業還保留著繼續擴產投入,但二三線梯隊企業開始放緩步伐,保持觀望。
儲能逆變器多元競爭中的紅利與隱憂
儲能逆變器方面,整體市場中的競爭選手變得多元化,有深耕電網賽道,有專研電氣設備,還有從事工業自動化出身。
具體來看,25家上市公司在儲能逆變器的單項業務營收上還沒能突破百億規模。
特變電工、國電南瑞在電網相關業務上積累深厚,陽光電源專注儲能系統集成,其細分板塊逆變器營收中還包含了其他業務,比如特變電工涵蓋了多晶硅產品,風電、光伏電站建設運營等。
營收規模破10億的儲能逆變器公司數量最多,達到12家(不含特變電工、國電南瑞、陽光電源);固德威、盛弘股份分別以9.35億、8.57億接近10億大關;禾邁股份、華自科技、星云股份、匯川技術、新風光還在1億~5億范圍徘徊。
營收增長上,15家呈現同比增加,其中新風光、昱能科技分別以近5倍、3倍的速度增長;也有少數企業保持個位數增速,接近原地踏步;10家出現同比下滑,科士達以-49.43%墊底。
扣非凈利潤方面,21家上市公司實現正盈利,國電南瑞以73.89億摘得第一;但同比增速方面,僅有10家同比正向增長,星云股份、德業股份、上能電氣增速最快。
德業股份受益于亞非拉戶儲市場,吃到了新興市場的紅利。但星云股份雖然扣非凈利潤增速53.45 %最快,卻以虧損9745萬收場;昱能科技營收增速快,扣非凈利潤卻同比下滑28.95%。
營收、扣非凈利潤方面,只有陽光電源、國電南瑞、德業股份、四方股份、時代電氣、通潤裝備、許繼電氣7家實現增收增利。
結合毛利率表現來看,德業股份、四方股份、固德威在24年的儲能逆變器市場表現最佳;4家上市公司進入負凈利率時代。
而在現金流量表中,華自科技、固德威在2024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中分別虧損4.6億、7.9億;這種態勢發展到2025年一季度,已經從2家擴大至12家。
儲能集成商,價格內卷下的生存突圍
儲能集成商方面,17家上市公司營收與利潤分化顯著,整體毛利率保持在20%~30%左右,但凈利率表現上,5家上市公司則因傳統業務占比過大,存在經營虧損。
具體來看,陽光電源、上海電氣等頭部企業營收規模均突破200億營收大關,而今年年初剛上市的海博思創也表現亮眼。尤其陽光電源作為行業龍頭,營收達到249.59億。
營收增速上,12家上市公司保持正增長,其中阿特斯、開勒股份、南網儲能呈現超2~3倍暴增,阿特勒受益于經年海外儲能積累,開勒股份完全是由國內工商業儲需求增長推動,南網儲能系因佛山寶塘儲能站投產。
扣非凈利潤方面,12家上市公司實現盈利,5家出現虧損。除陽光電源外,利潤規模能保持在10億以上的非常少,只有中天科技、阿特斯、南網儲能3家。
而且8家上市公司在扣非凈利潤增速上出現同比下滑,智光電氣、開勒股份、華自科技等下滑最為嚴重,預示核心業務發出疲軟警告;通潤裝備、華寶新能出現成倍增長,新風光增速緩慢,其他5家保持勻速增長。
回顧2024年,儲能集成系統市場非常卷,最典型的就是價格戰。CNESA Datalink數據顯示,國內新型儲能市場2024年2h儲能系統全年平均中標價格為628.25元/kWh,較2023年均價下降43%。
盡管到12月份,2h儲能系統中標均價708.81元/kWh高于全年均價,環比增長16%,但相比年初以及去年同期均出現10%左右的下滑。
價格戰的持續系儲能集成商營收、扣非凈利潤表現落差很大的直接原因。只有陽光電源、海博思創、華寶新能、上能電氣、通潤裝備、南網儲能6家實現營利雙收;3家增收不增利。
這必然對各家儲能集成商的現金流帶來極大壓力。在17家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表中,整體情況并不是很樂觀。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方面,從2024年的1家為負增加到2025年一季度的13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凈增加額方面,出現凈流出的公司數量則從去年的10家發展到今年一季度的12家。
或許一季度短期因戰略投入、行業周期波動或者成本支出等因素所致,但部分上市公司在連續兩個財務披露期都出現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難以支撐資本凈支出時,就需引起警惕。
然而從毛利率來看,儲能集成商并不像價格內卷中那么慘。除了中天科技、新風光僅有個位數,其他17家均保持著10%~20%左右的毛利率,并且華寶新能、陽光電源、通潤裝備、阿特斯4家還保持著超30%的水準。
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儲能集成商們在陷入價格內耗的同時,也在積極通過技術創新保持市場競爭力,比如儲能液冷系統的逐步滲透,既打造了高壁壘,又為其降低了運維成本。
因此,整體表現上,盡管因為競爭激烈,價格戰等壓縮了部分企業利潤空間,但憑借規模、技術、渠道等優勢,儲能集成商還能保持穩健發展。
結語
EES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為79.2GW/188.5GWh,其中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占比56.83%,裝機容量(GWh)同比增長1倍多,已是全球儲能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從49家儲能產業鏈上市公司年報、季報來看,對于有技術、現金流等優勢的公司來說,儲能依然是一個值得深耕的行業。
盡管單從毛利率單個指標來看,儲能電池企業還比不上儲能逆變器廠商、儲能集成商。但相比已經進入微利時代、出現規模失業潮的光伏行業來說,儲能還有一定遐想空間。
2024年的儲能行業,一面是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巨頭以千億現金儲備繼續擴張,另一面是二三線企業在價格戰中艱難求生。但好在全球裝機同比翻倍這個大背景下,光伏行業的失業潮并未在儲能領域重演。
但24年的光伏未必不會演變成25年或者26年的儲能,新能源行業的“一九定律”的分化和周期,可能是難以避開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