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久坐少動、貪涼飲冷,加上新加坡常年濕熱的氣候,更容易被濕氣纏身。觀察一下自己,是否有以下這些情況:早晨起床困倦乏力,像穿了濕衣服般沉重;舌苔厚白或發黃,邊緣有齒痕;大便黏馬桶難沖凈,頭發皮膚愛出油;雨季時關節酸痛,食欲減退。若符合 3 條以上,就該重視祛濕了。
新加坡貢方堂丘保潤醫師指出,濕氣重會導致身體疲倦、舌苔厚膩、大便黏膩、皮膚油膩等問題,及時調理至關重要。
飲食調理是基礎?
丘醫師強調,祛濕關鍵在健脾,因為 "脾主運化水濕"。日常可多吃健脾利濕的食材:?黃金組合:紅豆(性平利濕)與炒薏米(健脾不寒涼)煮水,適合大多數體質;茯苓、白扁豆、山藥可煮粥煲湯。?
祛濕茶方:陳皮 3g、炒白術 5g、荷葉 2g 煮水,幫助理氣化痰濕。?
要避開傷脾生濕的習慣:冰飲、甜膩糕點、油炸食品會加重脾胃負擔,建議常溫飲水,烹飪少油少鹽。
運動排濕不可少?
"動則生陽,陽盛則濕化",丘醫師推薦適合濕熱氣候的運動:?
輕中度運動:快走、八段錦、瑜伽,每天 30 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促進氣血循環。?特別提醒:剛運動完不要馬上吹空調,等汗消后再進入涼爽環境,避免寒濕趁虛而入。
祛濕需循序漸進,祛濕是長期過程,切勿急于求成:?
調理周期:輕度濕氣一般 4-6 周可見改善,嚴重者需 1-3 個月,結合體質調整方案。?季節重點:長夏(農歷六月)是健脾祛濕黃金期,日常可常按揉豐隆穴(小腿外側)幫助化痰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