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加,空氣中的潮濕感和悶熱感也會增加,身體容易出現倦怠乏力、皮膚油膩、消化不良等脾虛濕重的情況。
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這8種行為,容易“養濕氣”
1、睡不夠
工作忙,生活累,人們不得不擠走睡眠時間,來填補白天不夠用的時間,久而久之,睡眠就被透支了。
睡不夠覺會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運轉體系,給身體帶來一系列傷害,比如內分泌功能紊亂、機體的代謝出現問題,影響一些毒素或者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睡夠覺、睡好覺,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至少保證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白天適當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2、口味重
夏天夜晚的街頭,麻辣小龍蝦、麻辣燙等重口味小吃是很多人的最愛。
夏天濕氣較重,吃點麻辣的食物有助于除濕、開胃和醒脾,但吃得太多會刺激口腔、食道和胃的黏膜,容易引起胃火,長口瘡,這時可喝點綠豆湯或酸梅湯清火。
3、愛吃冷飲
一到夏天,冷飲便進入了熱銷期。有些人吃起來毫無節制,寒氣也隨之進入體內。
生冷之物傷脾胃之陽,常見的表現是舌苔白膩,輕則腹痛、腹瀉,重則惡心嘔吐。緩解不適癥狀的方法是喝點姜湯,如果惡心想吐,還可以喝點藿香正氣水,吃冷飲的時候最好多在嘴里含一會兒,以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對于涼性的蔬果,大家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此類蔬菜的寒涼性質。
4、過度飲酒
古人說“酒為濕熱之最”,喝得多了,時間一長就容易產生濕熱。濕熱怎么診斷?可以望自己的舌象,長期喝酒的人舌苔多白膩、黃膩,上面厚厚的一層苔,這是濕熱傷了脾胃,脾胃不能運化水谷,水濕停留體內的表現。
若不加注意,再喝的話,日久就會導致脾胃進一步損傷,出現氣虛無力,甚至傷肝傷腎,表現為肢體顫抖等。
5、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容易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表現。
6、久坐不動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其中的“肉”指的就是人體的肌肉。長時間處于久坐狀態,肌肉得不到運動,就會慢慢變得沒有力氣,甚至萎縮。
脾是后天之本,主運化、主肌肉,傷肉就是傷脾。脾失健運,就會造成脾胃的消化、運轉氣血的能力下降,最大的特點就是“懶得說話”,總覺得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
同時,還會引起胃腸道蠕動速度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人的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癥狀。
7、過度吹空調
過于貪涼容易損傷人體陽氣,讓濕邪寒邪侵入身體。建議大家不要一直待在空調屋里,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接觸陽光。
現在很多人晚上睡覺在空調、電風扇環境中,很容易出現肚子涼痛,甚至腹瀉,都和外寒侵襲脾胃有關。
此外,夏天洗澡時要注意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后要及時吹干。
8、不通風
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里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待在密閉的房間里等。建議大家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運動袪濕,更健康
運動是一種非常健康、非常綠色的祛濕方法。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于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一般來說,每天保證40分鐘左右的運動,適當地出汗并補充水分,這樣可以使體內的“濕氣”每天被清理、更新一次。
需要提醒的是,初夏運動不宜過汗,剛開始運動應以慢跑、散步、郊游為宜,待身體較為適應后再逐漸增大運動量。
如何檢測自己身體祛濕的效果呢?比如連續運動半個月,感覺自己的身體比以前輕盈了,起床的時候沒有那么疲累乏力,沒有了濕重如裹的感覺,同時發現大便不怎么或者不粘馬桶了,這就表示達到了祛濕的效果。
來源:廣東中醫藥綜合整理自養生中國、中國中醫藥報、生命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