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于歷史的花鹿不花。
本來決定這兩天不寫了,但有些事兒確實不寫不行。
比如,萬眾矚目的李嘉誠賣港事件。
5月12日深夜,長和發布聲明:
(賣港)交易絕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
看到這個聲明,心下略感欣慰。
掐指算來,李家的事兒從3月4日被曝出賣港內幕算起至今有兩個月了。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無論外界風暴多么激烈,李嘉誠和其旗下的長和都始置若罔聞,風輕云淡。
就算高層明確態度,激烈批評:
“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
李家也終以沉默對抗。
大是大非面前,李氏的沉默令人震驚。
直到4月27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開發布消息:
長和港口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反壟斷審查。
一錘定音,斬斷去路。
又十五天,李嘉誠終于服軟,深夜發聲。
毋庸置疑,現年已97歲的李嘉誠絕對算得上是人中龍鳳。
但盡管如此,同為商人,他的權勢和影響力比歷史上“奇貨可居”的呂不韋若何?
呂不韋的故事大家多少都有耳聞,但鮮有人知悉他在秦國的權勢如天。
《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這個故事表面上說的是呂不韋將自己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公布于咸陽的城門旁,并將千金懸掛于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游士賓客前來評閱。
呂不韋公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
這便是成語“一字千金”的出處。
但大家可知道,這“一字千金”的背后說得其實不是《呂氏春秋》的高明,而是從側面描述了商人呂不韋在秦國的權勢滔天。
試想,普天之下居然沒有一個人膽敢當著呂不韋面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
這是什么概念?
但那又如何?
公元前237年的一天,一封來自宮廷深處的信送到了呂不韋手中。
寥寥三十個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字里行間卻殺氣騰騰。
借著月光,這個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盯著這三十個字在窗前靜靜思索了一夜。
他明白,作為商人,他想把權力和國家玩弄于股掌之間的棋,已經輸了。
再精明商人的算盤珠子若沾了家國的血淚,那終有一日算的便是一筆斷頭賬。
第二天一早,東方微亮。
呂不韋端起毒酒一飲而盡,了卻了這一生的榮華富貴。
可嘆!
人中龍鳳一生算無遺策,唯獨沒算到不可誤國。
這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卻總是被聰明誤。
宋代陸游有詩云:
“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知曉“黃臺之瓜”的李嘉誠,應該也是飽讀圣賢之士。
而這句“人生如春蠶”,至此也應該深有痛悟。
十多年前,面對外界對他從大陸撤資的指責,他說: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但今天的李嘉誠應當明白,無論他是什么國籍,也無論他將來要去哪里。
他都不能拿一張紙來否認自己血脈中流淌的血,都屬于這個飽經苦難和滄桑卻屹立不屈的民族。
一意孤行,不僅“身無鄉”,就連他的靈魂百年之后也將無歸安之處。
最后再說幾句吧。
傳聞李嘉誠一生最喜歡宋代慧開禪師的一首詩——《無門關·平常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已經97歲了,人生又有幾何?
若無自找的閑事掛心頭。
想他李某人或許還有機會看遍這人間好時節吧。
就和大家聊到這里,我要去讀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