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越喝越淡,情越喝越濃。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雙龍社區民生茶社的墻壁上,這句樸實話語道出了茶社的獨特魅力。在這里,村民遇上煩心事,鎮村干部總會笑著招呼:“來,喝一杯茶。”
茶社內,幾張老木桌古樸自然,茶壺熱氣裊裊升騰,茶杯旁整齊碼著三摞文件:孩子們用茶包紙折的“心愿卡”壓著墨跡未干的惠農政策表,最下層是泛黃的矛盾調解書——時間的包漿記錄著茶社的成長。
鎮村干部稱這是“解憂茶”,神奇的是,喝過民生茶之后,緊鎖的眉頭往往就舒展開了。
第一口茶:喝出清爽
谷雨時節,山巒薄霧未散。72歲的謝老漢推開龍泉村茶社大門,從柜子里取出一個印著“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搪瓷缸。半年前,他就是捧著這個杯子,在茶香中化解了拆遷矛盾。
雙龍鎮被群山峻嶺懷抱,曾經的交通阻隔,信息閉塞,導致貧窮落后。如今隨著安嵐高速公路的通車、西康高鐵的開建,這片沃土正迎來新的勃勃生機。但在2023年夏,高鐵紅線測量至他家時,謝老漢的柴垛成了“釘子戶”。補償標準公示當天,他掄起鋤頭砸得黃土飛濺,驚起山雀四散。“祖墳邊的地,天王老子來了也不能動!”認死理的態度就像老茶垢般頑固。征遷干部三番上門,話頭都被硬生生頂回來。“以前的撂荒地,現在變成了寶貝疙瘩了”村民譏諷道。
僵持之際,老黨員張大志提著茶壺擠進人群:“老哥,等高鐵通了,你兒子從西安回家只要45分鐘,不比你守這柴火強?”三小時里,掰著指頭算經濟賬,村民們也來幫腔:“咱村合作社正招茶園股東,您這地塊適合種茶!”謝老漢盯著杯中的“陜茶一號”突然問:“這茶葉是后山種的?要是能給我留塊茶田……”三天后,他不僅簽了征地協議,還簽訂了茶園代管協議。
通過“企業供苗+技術指導+保底收購”模式,謝老漢獲益匪淺,去年霜降后的賬本顯示,他的茶園收入每月穩在3286元,過上了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好日子。“過去爭地界,現在比誰家茶葉評級高!”謝老漢的話引得茶客們哄笑。
茶社墻上,“萬企興萬村”行動計劃、助農貸款流程與茶園承包合同并排張貼,哪條不懂,干部當場掰開揉碎講。這些文件,是政企攜手編織的共富網絡,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第二口茶:喝出醇厚
雙龍有一個4A級溶洞,游客絡繹不絕。免費茶水、免費歇腳、免費擺“龍門陣”……既有老陜人的豪爽,又有蜀道的味道。
在民生茶社,調解員既有鄉賢,也有“兩代一委”。雙龍鎮黨委書記劉鑫多了一個“民生委員”的身份,“在這兒聽牢騷,比開會管用!”他指著墻上的“民情地圖”說:“政協履職為民從城市延伸到田間地頭,不是喊口號,而是要在茶桌上獲取有價值的社情民意。”圖上28個紅五星標記著已解決的矛盾,其中15個是村民主動提議的解決方案。
民有所盼,情有所至。脫貧戶老周捧著土質檢測報告沖進茶社。得到“含硒量達標!”的消息,他喜出望外。
原來,科技特派員發現他的撂荒地適合種富硒茶。如今,老周的5畝茶園不僅獲得政策獎補,還通過茶社牽線與龍頭茶企簽訂包銷協議。“企業包收茶葉,合作社帶村民入股,兩頭都賺錢!”他特意把合同復印件壓在茶桌玻璃板下,心想隨著高鐵的軌道一步步延伸,富硒茶會越走越遠,致富路會越走越寬。
茶社不僅是聊天的地方,還是“有難必幫”的愛心驛站。茶社一角,貼著今年初“水滴籌”善款公示單。中山村村民胡必春患糖尿病多年,治療費一度壓垮全家。雙龍商會聞訊發起“一把茶葉錢”募捐活動,你200,他500,短短4小時就籌到2萬余元。“連在外打工的都在微信轉款表達心意!”胡必春抹著淚說。
漢濱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蔣平在督導委員工作室建設時指出,做好新時代的群眾工作,需用心用力用情。這里不僅是政協委員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會治理組織員、社情民意調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聯誼交流聯絡員、公益活動實踐員,踐行‘六進六促’機制的平臺,也是“黨建+”示范點,同時承載著落實人大代表10字決的任務,更是漢濱區榮獲全省“平安金鼎”榮譽的綜合實踐地之一。
第三口茶:喝出回甘
山村閱讀,茶溢飄香。9歲的留守兒童盼盼把茶渣拼成的“家”字塞給輔導學習的大學生志愿者。紙片背面歪歪扭扭寫著:“等高鐵修好,爸媽就能回家喝我泡的茶。”
每月15日,茶社的“親情茶話會”比趕集還熱鬧。上次中秋,盼盼對著手機屏幕里三年未歸的父母,舉起自己曬制的桂花茶包:“我用后山的桂花和奶奶炒的茶做的,老師說這叫非遺技藝!”屏幕那頭,父親紅著眼眶啜了一口,茶水滴在工裝服上洇開一片深色。
茶社的“假日課堂”其樂融融,寫作業、做手工、練字畫畫,“孩子們學會用茶梗算數學題,用茶葉分裝學地理——福建紅茶、西湖龍井,都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窗口。”志愿者小林說。去年臘八節,10個孩子用茶社的灶臺熬粥,通過手機直播給外地父母看。直播結束時,盼盼突然掏出成績單貼在鏡頭上:“數學92分!茶社老師教的!”滿屏的點贊表情中,母親捂著臉的肩膀微微發抖。
暮色中,茶社燈籠與高鐵工地探照燈在山間對望,門楣上“好茶趁熱喝,好事齊心做”的牌匾,被來往茶客摸得發亮。茶柜最顯眼處,七家茶企的捐贈證書旁,擺著一罐“百家茶”——村民自發湊的茶葉,專用來招待客人。老黨員張培遠說:“開始只覺得能幫就幫,后來發現,一壺茶能讓吵架的人坐一桌,比啥都值。”
陜西省社科院調研報告這樣評價:“‘三口茶’機制用群眾語言做群眾工作,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活樣本。”如今,雙龍鎮5個村建起民生茶社,茶香浸潤的,不僅是喉嚨,還有人心。
【手記】一盞清茶,幾番傾談。在雙龍鎮的民生茶社里,升騰的不僅是陜南茶香,更飄散著新時代鄉村治理的芬芳。這里沒有高談闊論,只有鄉親們的貼心話;不見繁文縟節,但見干部們的實干身影。從謝老漢的柴垛變茶園,到老周的荒地生金葉;從盼盼的“茶渣家書”,到商會的“茶葉錢”募捐——茶社的木桌見證著一個個心結的解開。當高鐵穿山越嶺,茶香飄向四方,這方小小的茶社,正用最中國的待客之道,沏出一杯基層治理的“功夫茶”。(通訊員 翁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