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經貿博弈持續,美方多次聲稱愿和中方達成協議的背景下,中方終于給了美方一個臺階下。然而,在48小時內,美國就對華連發兩道制裁,再度搞起了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戲。對此,華春瑩打破沉默,亮明中方立場。那么,美方連發兩道制裁,傳遞出怎樣的信號?華春瑩又說了什么?
近日,我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證實,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將在訪問瑞士期間,和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后,單方面挑起關稅戰以來,中美高層首次線下接觸,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除此之外,中方還透露,此次會談是由美方主動提起的,而中方是經過多方考慮最終同意會面。在此之前,不管是特朗普還是貝森特,都曾多次在接受采訪時公開對華喊話,稱愿和中方就經貿問題達成協議。此次中方愿和貝森特在第三國進行接觸,無疑是給了美方的一個臺階下。
然而,在中方同意與美方接觸后,華盛頓又搞起說一套做一套的把戲。近日,由美國共和黨提出的關于限制中美高校合作的法案,以266票贊成、153票反對的結果,在眾議院獲得通過。該法案規定,如果美國高校和某些中國高校展開合作,將無法繼續獲得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資助。這意味著中美之間的博弈,已經從經濟貿易蔓延至文化領域。可見,美方并沒有改變對華強硬態度。
圖為美國國旗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發表聲明,再度宣布將中國一家小型煉油廠和數家碼頭運營商列入制裁名單,理由是購買伊朗石油,或為伊朗原油貿易“提供便利”。這已經是特朗普上臺后,美國第三次對中國小型煉油廠發難。對此,中方早已明確表示,反對美國濫用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中國和伊朗之間開展正常經貿合作,不應受到美方的干擾和破壞。
有分析認為,在中美即將會談之際,美國限制兩國高校合作,又制裁中國小型煉油廠,傳遞出3個信號。一是美方談判誠意不足,妄圖用施壓的方式來獲取更多談判籌碼。二是美方試圖通過限制高校合作,來削弱中方的科研創新能力,給兩國關系正常化制造阻礙。三是美國試圖通過渲染所謂“中國威脅”的方式,來掩蓋其被錯誤政策反噬的困境。
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 資料圖
對于美國一邊釋放愿意談判的積極信號,另一邊卻對華發難的虛偽行徑,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作出了最新表態。日前,華春瑩在接受采訪時,用兩句話亮明立場。華春瑩先是表示,中方并不希望和任何國家發生任何形式的戰爭,民眾也不希望和美國打貿易戰。這表明不管是關稅戰、貿易戰還是其他什么戰,中方都不愿意打,而盡快停止貿易戰,也符合中方的期望。
但同時,華春瑩話鋒一轉,強調面對中美貿易爭端,中方無所畏懼,因為人們對“克服所有困難”的能力“充滿信心”。簡單的一句話,已經將中方立場闡述得明明白白。一方面,不管美國再怎么施壓,中方都將堅定維護國家利益,絕不妥協。
美國總統特朗普
另一方面,無論是在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還是其他領域,中方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這一點和中國民眾團結一心的努力是離不開的。不管未來形勢有多嚴峻,外部的打壓和圍堵有多嚴重,中國民眾都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穩定發展。這一點,無疑給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在此背景下,如果美國還要繼續操弄政治把戲搞對抗博弈,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延伸閱讀
中美終于談攏,2架專機抵達北京,中方奔赴法國,特朗普開始行動
中美終于就關稅問題談攏,隨即,2架專機抵達北京,另一邊,中方高層奔赴法國,特朗普也開始行動。那么,這一系列密集外交有哪些看點?其又體現了怎樣的國際變局?
接近5月中旬,全球經貿領域終于迎來關鍵轉折點——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經過十幾個小時密集談判,發布聯合聲明,同意大幅降低加征的關稅,這一進展不僅為兩國經貿關系按下“暫停鍵”,也為全球市場注入短期信心。
根據聯合聲明,美方將取消2025年4月8日和9日對中國商品加征的91%關稅,并將4月2日實施的34%“對等關稅”中的24%暫停90天,僅保留10%;中方則同步取消91%的反制關稅,并暫停24%的報復性措施,保留10%的關稅作為回應。這意味著,美方此前對中國商品征收的145%關稅將階段性下調至30%,為雙方企業爭取了寶貴的緩沖期。
市場對此反應迅速,美股期貨全線走高,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漲幅達3.3%,離岸人民幣匯率同步攀升,黃金價格則因避險需求減弱而下跌。分析來看,這一結果超出預期,尤其是美方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幅度較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聯合聲明僅涉及關稅議題,未觸及技術管制、市場準入等深層次矛盾,90天的“暫停期”更像是一份“停火協議”,而非根本性解決方案,若后續談判未能推進,二次加稅風險仍存。
就在中美發布聯合聲明的同日,兩架專機先后降落北京——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開啟對華訪問,古巴外長羅德里格斯則出席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這兩場外交互動,折射出拉美地區對華合作的升溫趨勢。
尤其是佩特羅此行更是備受關注,他此前明確表示將在訪華期間簽署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向書,這一決定標志著哥倫比亞外交政策的重大轉向——該國曾是美國在拉美最緊密的盟友之一,但近年來因移民爭端、關稅威脅與美國關系惡化。
有分析認為,佩特羅政府選擇加強與中國的經貿紐帶,既是為了對沖對美貿易風險,也為國內基建和數字經濟發展尋求支持。同樣是在5月12日,王毅外長會見了古巴外長羅德里格斯。會談期間,王毅外長指出,中古建交65年來,始終互信互助,是發展中國家的典范,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支持古巴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外部封鎖。
而古巴方面也毫不遮掩自己的態度。羅德里格斯明確表示,感謝中國長期以來的支持,古中關系具有戰略意義。65年前,古巴在拉美第一個與中國建交,如今的頻繁高層互動,也證明了這一歷史選擇的延續性和前瞻性。
綜合來看,拉美國家的“向東看”,既是地緣經濟的選擇,也反映了美國影響力的衰退。特朗普政府對拉美事務的忽視、單邊關稅政策的濫用,迫使地區國家尋求替代伙伴。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建投資與貿易便利化,正逐步重塑拉美經濟版圖,這或許也是特朗普最為擔心的事情。
而在貿易談判之后,中美的外交腳步也沒有停歇。中方高層從瑞士直奔法國,主持第十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作為歐洲核心國家,法國在綠色能源、航空制造等領域與中國合作潛力巨大。此次對話預計將推動雙方在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等議題上達成新共識,進一步鞏固中歐經貿紐帶。
另一邊,特朗普的行程同樣引發關注。他在重返白宮后首次外訪選擇海灣國家,計劃訪問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目標直指“數千億美元”的經濟協議。特朗普聲稱將促成“史上最大規模投資”,包括沙特1萬億美元、阿聯酋1.4萬億美元的承諾。這一策略延續其第一任期的“交易外交”風格,即通過軍售與能源合作鞏固與海灣盟友的關系,同時為國內經濟注入資金。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此行意圖多重:一是爭取海灣國家支持加沙重建與人質談判;二是推動以色列與沙特關系正常化,盡管當前加沙沖突使這一目標復雜化;三是通過巨額投資協議為自己增加政治成果。
然而,海灣國家的外交獨立性日益增強,沙特在俄烏沖突中的斡旋角色、阿曼促成美國與胡塞武裝停火等事件,均表明其不愿完全依附于美國戰略。如今,全球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合作與對抗并存,博弈與共贏交織。在這個大背景下,每一個專機的落地,每一次外交表態,都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多極化世界里的一環。
對中國而言,當前局面也驗證了“以斗爭求合作”的策略有效性——通過精準反制、多元布局與堅定談判立場,中方既維護了原則,也為后續磋商爭取了空間。而與拉美等的外交成果,則進一步拓寬了國際合作網絡,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對比之下,特朗普的行動則凸顯其務實主義風格。無論是關稅讓步還是海灣之行,均以短期利益為導向,旨在為國內政治與經濟服務。但這種“交易式外交”的可持續性存疑,尤其是在國際格局多極化加速的背景下,單邊施壓與利益交換難以維系長期穩定。
總之,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中美經貿關系的緩和為全球復蘇帶來希望,但真正的和平仍需雙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以更大智慧化解深層次矛盾;而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如何在博弈中尋找平衡、捍衛自身利益,恐怕將是未來十年的共同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