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油茶噴噴香,一天回來喝三碗,也有茶葉也有姜……”這首在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老少皆知的民謠,道出了恭城油茶的風味。恭城油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瑤族油茶習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5月9日,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上,恭城油茶入選中國地理標志品牌典型案例。
↑2025年5月9日,恭城油茶企業參與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的展銷活動。
從火塘邊的待客禮儀到聯合國非遺名錄,從家庭作坊到百億產業藍圖,近年來,恭城將油茶產業作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民收入的特色重點產業,大力推動產業提質增效。2024年,恭城油茶全產業鏈年收入突破45億元,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38.5%,成為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鮮活樣本。
活態傳承 讓千年茶香浸潤時代脈搏
清晨的恭城瑤寨,炊煙與茶香一同升起。年過七旬的趙阿婆手握茶槌,在鐵鍋中反復捶打茶葉與生姜,金黃茶湯翻滾間,千年技藝的脈絡清晰可見。“過去年輕人覺得打油茶土氣,現在他們舉著手機直播,說這是‘瑤族功夫茶’。”老人的笑聲里,藏著非遺傳承的變遷密碼。
恭城構建起“縣—市—自治區—國家”四級非遺傳承人梯隊,截至2024年底,全縣擁有各級非遺傳承人63名,其中國家級1名、自治區級2名,計劃三年內將傳承隊伍擴大至100人以上。
↑瑤族老人傳承油茶技藝(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恭城民族中學的勞動實踐課上,學生們圍坐一堂,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捶茶技藝。“手腕要穩,力道均勻,才能打出茶湯的醇香。”學生們專注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2024年,全縣開展“油茶文化進校園”活動,開設油茶技藝勞動課、油茶文創美術課和茶俗音樂課。學生們創作的油茶主題手繪明信片、創編的《請到我家喝油茶》瑤族舞曲,成為校園文化節的亮點,油茶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代際傳承。
“90后”的孟子君是恭城一位土生土長的短視頻博主,她創作的短視頻有人間煙火味、有溫暖的家庭親情,收獲眾多粉絲,賬號總播放量已過億,置頂的打油茶視頻非常受粉絲喜愛。恭城借力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拓展傳播半徑,2024年恭城油茶文化節期間,“打油茶”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過億,多次沖上社交平臺熱搜榜。年輕創業者開發的油茶奶茶、即沖型產品,成為都市白領的“養生新寵”,非遺文化以更時尚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
全鏈升級 從“小作坊”到“大集群”
↑恭城縣平安鎮大江村黃泥界茶場(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平安鎮萬畝生態茶園,無人機群掠過翠綠茶壟,多光譜相機精準監測茶樹長勢;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回傳數據,物聯網系統自動觸發滴灌裝置。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恭城建立油茶原輔料訂單種植體系,覆蓋茶葉、生姜、花生等作物,帶動農戶增收。2024年,全縣油茶原輔料種植面積達24萬畝,其中核心茶園新增標準化種植基地1000畝。
走進恭城油茶的數字化生產車間,茶葉清洗、低溫萃取、無菌灌裝等工序全自動運行,每天數萬杯即食油茶從這里發往全國。2023至2024年,全縣新增3家標準化加工企業,采用先進工藝開發原液油茶、粉劑油茶、油茶奶茶等系列產品,其中低溫萃取技術使油茶保質期延長至18個月,破解了傳統油茶不易儲存的難題。
1800家門店的標準化革命。南寧瑤王府餐廳內,智能點餐系統根據顧客體質推薦油茶配方:胃寒者配姜汁暖胃,體濕者添薏仁祛濕。這道傳承千年的“瑤族藥飲”,正被賦予智慧康養新內涵。截至2024年底,桂林市油茶門店突破1800家,其中63家通過《油茶標準店評定標準》認證。南寧瑤王府、桂林新郭記等標桿門店年營收超千萬元,帶動全產業年收入達45億元。
三產融合催生新業態。投資5.6億元建設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恭城油茶)融合創新發展產業園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未來將整合研發、生產、冷鏈物流等功能,推動全產業鏈集聚發展。在茶旅融合園區,游客可體驗采茶制茶、非遺捶茶技藝及瑤族茶俗文化,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品牌出海 從瑤鄉火塘走向世界餐桌
2024年意大利帕爾馬國際茶文化展上,恭城油茶展臺前排起長隊。速溶油茶沖泡出的金黃茶湯,讓歐洲客商品嘗到“東方神秘味道”,吸引多國采購商洽談合作。同年,恭城油茶亮相中國—東盟博覽會、粵港澳大灣區產銷對接會等十余場國內外重點展會,與多個國家的客商達成合作意向。“油茶不僅是飲品,更是中國文化符號。”恭城油茶協會會長寧少可表示。
↑外國友人體驗打油茶(恭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依托桂林市“桂品出海”戰略,恭城油茶與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新零售平臺建立合作,推動即食油茶、便攜裝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及全國重點城市消費市場。跨境電商方面,產品入駐天貓、京東全球購等平臺,2024年線上銷售額突破500萬元,同比增長38.5%。
在2024年桂林藝術節非遺體驗區,法國游客皮埃爾體驗捶茶技藝后感嘆:“這像一場充滿韻律的舞蹈!”恭城通過長桌宴、茶俗展演等形式增強文化傳播力。同年12月,“油茶飄香遠 情暖大灣區”活動促成恭城9家企業與粵港澳企業簽約8000萬元,探索“早茶+油茶”消費場景融合。
創新驅動 破題產業化發展的時代答卷
站在產業化轉型的十字路口,恭城以系統性創新思維推進產業升級。由政府部門主導編制涵蓋種植、加工、服務等環節的12項全產業鏈標準,攻克傳統工藝標準化技術瓶頸。在核心產區試點推行茶園數字化管理系統,穩步推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實現全流程可管控、可追溯。在非遺文化產業園內,手工捶打核心技藝與現代化生產線并行:前端由非遺傳承人示范捶茶力道與節奏,后端通過傳感器量化參數,實現“手工基因”的工業化轉化。
2024年,恭城縣投入300多萬元財政專項資金,用于技藝傳承、門店標準化升級和電商渠道建設,構建起產業可持續發展支撐體系。借力《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的國際合作機遇,瞄準東南亞康養市場,立足油茶食藥同源的養生特性,尋找油茶出海的突破口,推動跨境供應鏈體系建設。同年8月,恭城縣出臺加快推進恭城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三年內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目標,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2019年6月15日,2019名瑤族同胞在恭城縣油茶小鎮一起打油茶,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新華社記者周華攝
當標準化生產線保留住手工捶打的煙火氣,當速溶油茶香飄國際展會,恭城這座瑤鄉小城正在用“非遺+”的探索,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在產業振興中實現價值升華。
來源|新華社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