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葛維冬(中)炒制茶葉。蔣涵勤供圖
中新網杭州5月13日電(王逸飛 蔣涵勤)經歷過最忙碌的4月,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龍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葛維冬終于多了些閑暇。有關西湖龍井茶的采訪,他只要有時間都會盡力配合。在其看來,這是另一種傳承的方式。
從17歲開始學習手工炒茶,到如今兩鬢微霜,葛維冬將這件事堅持了三十多年。在這種不變的堅持中,他看到西湖龍井茶正發生越來越多可喜的變化。
龍塢茶鎮是西湖龍井茶的主要產區。在這里的龍門坎村,600余戶人家中就有480余戶茶農。村里的人們大多自小就與茶葉結下不解之緣,55歲的葛維冬也不例外。
他介紹,自己出生在一戶普通茶農家庭。“上小學放假時,天還沒亮透,我就跟著父母上山采茶,一待就是一整天。我真正開始學炒茶是在初中畢業。那時就覺得做茶葉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事。”
炒茶是一門道行精深的手藝活,炒好西湖龍井茶,“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等工序缺一不可。葛維冬說:“炒茶時,溫度最高可達200℃。剛開始學的時候,手上被燙出泡是常有的事。這點苦就得咬牙堅持,被燙頂多吹一下繼續炒。我還是很喜歡這件事,每次炒出好茶的那種成就感無法言喻。”
這種喜愛和堅持,讓葛維冬在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前,就在當地連續獲得五屆“炒茶王”稱號。諸多榮譽讓不少人慕名前來拜師。對于西湖龍井茶的傳承,葛維冬把它看作自己的責任,同時他對挑選徒弟有著自己的標準,一是態度,二是天賦,二者缺一不可。如今,葛維冬已收了12個徒弟。他的女兒也受其影響,正在攻讀茶學研究生,希望續寫“家與茶”的故事。
“師傅的心胸很寬廣,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手藝給我們,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們學習炒茶的勁頭十足,進步也快。”拜師已有兩年的朱家棟說。
三十多年與茶為伴,葛維冬也欣喜于許多新變化正在西湖龍井茶身上出現。
葛維冬以炒茶為例說,“最早用柴火,后來換成煤,現在基本都用電了。柴火不好控制火候,而電則更加精準,能夠炒出更高品質的茶葉,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件好事。”
在炒茶方式上,從手工炒茶到機器炒茶,不同的人對于二者的看法不一。在葛維冬看來,二者并無沖突。“機器炒茶有利于茶葉產業化發展,手工炒茶的技藝則絕不能丟。機器炒的是標準,手工炒的是人情。”
讓葛維冬高興的,還有各方都在努力借各種形式、各種平臺讓西湖龍井茶走近更多人。“以前西湖龍井茶就是茶葉。如今它的衍生越來越多,比如龍井奶茶、龍井青團等各種美食,還有以西湖龍井為主題的茶葉親子活動、研學活動等。為傳承炒茶手藝,政府還舉辦了公益炒茶培訓班,現在學習炒茶的人越來越多。”
“如今,大家都盯著茶葉質量,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要還有力氣,我就會一直炒下去,和大家一起守好西湖龍井這張名片。”葛維冬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