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7月6日,上海攜手西藏在坐落于北京蒙藏學校舊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舉辦2025年第二期中華優秀文化體驗項目。5月13日-18日,青浦區以“家在上海 夢圓青浦”為主題亮相北京,通過“青浦時刻”五大核心板塊全景展示城市發展、傳承創新與團結奮進的生動實踐。一起感受現場亮點→
城市印象:光影里的魅力青浦
陳云紀念館宣傳片首次進京展播,通過珍貴影像回顧青浦籍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的生平事跡,讓觀眾深刻感受“紅色基因”與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MEET青浦2025》青浦宣傳片,帶你從高樓林立的長三角數字干線到碧波萬頃的生態湖區,全景式領略青浦“一城兩翼”的現代魅力。
科技賦能:傳統與創新的跨界秀
百工智造展區,作為青浦“數創新高地”的縮影——來自青浦太敬集團的機器人隨音樂精準起舞萌翻全場,呈現了一場科技與人文的跨界碰撞,充分展現智能制造新實力。
以市級非遺項目——“船拳”為靈感,觀眾現場進行VR體驗,佩戴設備即可“沉浸式”學習武術招式,讓你足不出戶感受水鄉船拳“穩如盤石、迅如雷電”的獨特魅力。
山海情深:對口協作展現青浦擔當
兩部紀實影像——《“青”情相系》《滬滇協作,山海情深》全景呈現青浦在產業幫扶、人才支援、民生改善等領域的實踐,用真實故事傳遞協作溫度,展現青浦在鄉村振興中的“大城市擔當”,見證“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感共鳴。
匠心手作: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傳承
石版印刷是以石版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版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于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也是第一種可以讓藝術家采用傳統方法作畫的版畫復制術。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將石版印刷技藝這項青浦區非遺代表性項目帶到了體驗館現場。觀眾親手操作百年技藝的“復刻密碼”,體驗石印之美。
土布,在青浦鄉間也叫老布,其染織技藝是流行于上海郊區及毗鄰江浙地區的全棉手工紡織工藝。土布運用手紡棉紗,借助各種色線,通過圖案的多樣變化交織出絢麗的幾何圖形,有著濃郁的江南文化藝術魅力。2011 年被列入上海市級非遺保護名錄。來自青浦練塘鎮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沈佳慧在現場展示介紹土布染織和制作工藝,并為此次體驗館活動設計了小石榴土布制作,讓觀眾在體驗活動中感受經緯交織間的民族工藝之美。
盤扣源自宋代,以布為骨、以線為魂,融合編結、縫塑等技法,制成花鳥、祥云等精巧造型;絨花始于唐代,以蠶絲為材,色澤艷麗,寓意吉祥;麥稈繡則以天然麥稈為原料,以刺繡技法拼貼成畫,紋理細膩,質樸自然。青浦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華福匯創始人馮凡榕向現場觀眾講解獨幅旗袍之美,并現場教授觀眾體驗盤扣編織、絨花麥稈繡,充滿江南雅致風韻的作品受到了現場觀眾的追捧。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青浦田山歌”以沉浸式音效呈現,吳語唱腔還原水鄉農耕場景,聆聽“流動的文化遺產”。
味憶流年:味蕾與情懷的雙重邂逅
舌尖上的青浦——青浦薄稻米的軟糯、練塘茭白干的清甜、菌菇干的鮮香……勾勒出“魚米之鄉”的味覺地圖,每一口都是淀山湖滋養的生態饋贈,讓“文化盛宴”更具生活氣息。
記憶里的老字號——龍虎牌清涼油的薄荷香、“天明”牌桉葉薄荷糖的酥脆口感,喚起幾代人關于夏日納涼、街角煙雜店的集體回憶,老包裝里藏著不變的“上海味道”。
此外,來自青浦的元祖食品帶來了粽子等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開發的系列糕點,為現場觀眾提供品嘗體驗。
此次輪展活動,不僅是文化與科技的展示,更是青浦民族工作的生動縮影,彰顯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厚底色。青浦將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引領,深入推進“家在上海 夢圓青浦”主題實踐活動,用團結之筆描繪“幸福溫暖家”的時代畫卷。
資料:區委統戰部
編輯:朱人杰
責任編輯:郭苗苗(首席)
終審:余民(首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