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5月13日電 題:“數”說浙里:從半小時到5分鐘無人機越山送暖餐
作者 張煜歡
隨著一架無人機載著恒溫餐箱掠過浙江桐廬的青山翠谷,74歲的宋炳芳在山腰的“愛心食堂”里等候到一份溫度未減的午餐。
這場翻山越嶺的“科技投喂”,將山區老年送餐時間從半小時壓縮至5分鐘,也揭開了低空經濟賦能銀發服務的創新篇章。在浙江,如此“未來式”場景正在一一照進現實,一場以數字化重構養老生態的變革正悄然生長。
工作人員將餐食放進無人機。肖健 攝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助餐面臨著“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桐廬縣橫村鎮鳳聯村總人口2400余人,60周歲以上老人有815人,占總戶籍的34%。這個平均海拔300米的山區村,下轄6個自然村呈星點分布,山路崎嶇、居住分散,讓助餐服務面臨現實挑戰。
從老年食堂到最遠自然村烏善嶺的20分鐘車程,一度是百余名散居老人與熱飯菜間的一道“天塹”。
“最麻煩的不是路途遠,而是山路非常崎嶇陡峭,無論是開車還是電瓶車上山,飯菜都會因為顛簸灑落出來,這給老年助餐服務帶來了很大挑戰。”鳳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余偉標坦言道。
隨著“富美號”無人機的騰空而起,盤旋的山路被拉成直線。
在老年食堂見證無人機起飛后,記者跟車前往最遠的烏善嶺村。等趕到時,無人機停機坪旁的“愛心食堂”內,十余名老人已圍坐在幾張大桌旁,享用著還冒著熱氣的飯菜。
村中老年人在山腰的食堂內享用無人機運來的餐食。肖健 攝
“過去我們都自己做飯,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漸漸做不動飯了,往往就湊合一頓是一頓。前幾年,村里有了老年食堂,在食堂附近的村民可以走過去吃飯,但我們下山實在路不好走。現在飯菜‘坐著飛機’就來了,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宋炳芳說。
“我們的這架無人機單次載重40公斤,續航20分鐘,配送效率提升5倍以上,確保餐食‘熱乎送達’。”圓通集團黃金峽谷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宋亞飛說。
在桐廬縣民政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主任裘聰看來,“富美號”無人機的成功飛行,不僅開創了桐廬科技助老送餐服務的新模式,更探索出一條政府機構、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養老服務的新路徑。
無人機起飛運送老年人餐食。肖健 攝
目前,橫村鎮已規劃并審批完成鳳聯村5條無人機航線,為168名山區老人提供便利,未來還期望在華鳳、元村等行政村實現無人機配送,并拓展快遞入戶、藥品配送等增值服務,讓科技服務于民。
在這片數字經濟與人文溫度交織的熱土上,低空經濟正加速騰飛,無人機助老送餐恰似一扇窗口,讓人們看到了科技與養老融合的美好未來。
截至目前,杭州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點)2300余家,村社服務覆蓋率達到90%以上。近期出臺的《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農村地區老年助餐服務融合性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未來杭州將針對農村地區,加強助餐服務網絡融合、加強助餐服務力量融合、加強助餐服務場景融合、加強助餐支持體系融合。
隨著老齡化趨勢愈發顯著,“一碗熱飯”早已超越簡單民生需求,成為衡量共同富裕成色的重要標尺。科技的溫度,就藏在一頓飯的細節里;共富的答卷,正寫在青山綠水間那抹幸福的煙火氣中。(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