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近年來,閔行區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服務到哪里”彰顯人文閔行的城市溫度。
近日,閔行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區融媒體中心、新聞晨報共同推出“文明實踐在閔行”專題系列報道,集中展現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團隊、項目在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營造“文明實踐在身邊、文明實踐我參與”的濃厚氛圍,助推全區文明實踐工作高質量發展。
俄羅斯妹妹雷寧格頭戴花環,德國的一對姐妹花約瑟芬和菲利斯則雙雙扎著雙丫髻,清明時節,三位外國“小小姐”穿著不同朝代的漢服,和同樣漢服出場的媽媽一起,在華漕國際社區中心(HICC)新時代文明實踐“益空間”感受中國春日。
這是由虹橋國際人才服務中心與華漕國際社區中心聯合主辦的一場名為“風箏舞春,非遺傳情”的主題活動,15組外籍家庭齊聚一堂,繪紙鳶、做甜品,開啟了一場“五感全開”的中式美學之旅。而自2023年開館以來,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和華漕國際社區中心一起圍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中國傳統節日,推出了一系列推動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活動,形成了“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的品牌項目。此舉不僅吸引“洋居民”走出家門、促進社區融合,還促進了非遺技藝、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出海。
七年嚴家灣“村晚”中外居民深入交融
今年1月24日,第七屆嚴家灣“村晚”在趙家村熱鬧開演。說是“村”,其實很“洋”——從創辦之初嚴家灣“村晚”每年都特邀華漕的外國居民參加,讓他們感受地道的中國年氛圍。近兩年,“洋居民”更紛紛走上臺,與中國朋友共享舞臺。
比如今年國標舞表演,6位登臺的華漕市民夜校黑池序列舞班的舞者中,就有3位外籍人士。“能夠參與這次村晚演出,展示在市民夜校的學習成果,我感到非常開心。通過村晚,自己還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民俗風情,這是一次難得的、很寶貴的經歷。”來自俄羅斯的米莎興奮地說。
農耕文化體驗也是嚴家灣“村晚”的一大亮點,國際友人跟著村民群眾走進田間地頭采草莓,現摘現吃。就在演出場地外,限定敲章的互動活動人氣高漲,畫糖人、漆器貼金制作、榫卯魯班鎖、紫砂藝術作品……每一樣民俗非遺展示也都讓外國朋友新奇不已。還有村民們帶來的湯圓、水餃、餛飩,熱騰騰香噴噴地在鍋里翻滾,現代化的中國美麗鄉村圖景就在眼前。
作為“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開年的第一站,今年嚴家灣“村晚”還為每位外國朋友準備了一件喜慶的棉坎肩,大家跟著老師做一個象征團圓平安吉祥的中國結,也讓“鄉村情”和“國際化”更緊密地交融在一起。
對于遠離家鄉的他們而言,“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系列活動讓他們在他鄉找到了歸屬感,更在參與活動中找到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從和外國朋友一起包元宵到帶洋主婦們買汰燒
更多“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的活動是在華漕國際社區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益空間”展開的。比如文章開頭說到的“風箏舞春,非遺傳情”活動,還有中國家庭看重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當日,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近10個國家的25位外國居民齊聚“益空間”,圍著長桌包出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元宵。俄羅斯媽媽雷寧格算是“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系列活動的忠粉了,她不僅為孩子們換上了唐風裝扮,自己對活動中的所有環節也都熱情十足。毛筆字初體驗時,盡管她握筆還不那么利落,“福”字已經寫了好幾張。
法國夫妻扎貝爾,則在包元宵的“課堂”上表現優異。跟著老師的步驟,揉一揉、填上餡、收緊口……一個象征“團圓”的元宵就做好了。夫妻倆迫不及待地拍照上傳社交網絡,“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中國的每個節日都能用一個特定的食物來記住它。真的太棒了!”扎貝爾先生說。
“益空間”入門處的電子屏,顯示著一周的課程活動,烹飪、中文課、書法、茶藝、國畫、太極……華漕鎮社會工作辦主任何思佳表示,烹飪課是最受歡迎的。“廚房空間有限,要拼手速。每次課程或者活動推出,線上報名,半小時就搶完了。”他介紹,中心原本為烹飪課堂準備的內容是教做西餐,但外國媽媽們明顯對中餐更感興趣。于是點心課上,便安排了做小籠、做月餅,做完讓她們帶回去給家人朋友分享,這下想來上課的人更多了。”后來,烹飪課索性從買菜開始,帶著洋主婦們去菜場,買、汰、燒一鍵三連,體驗感拉滿。再后來,洋主婦們自己策劃、自己做內容,專門推出了一期“美食特刊”。
走到臺前做“主人”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20世紀90年代,隨著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陸續落戶華漕,與之配套的周邊高檔房地產項目陸續落地,華漕國際社區初具雛形。
如今華漕鎮已聚集7所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在校外籍學生6000名,更吸引了近80個國家和地區、9600余名外籍人士居住于此,企業高管和商務人士占比超過30%。2023年9月,1100平方米的華漕國際社區中心開館,更多的功能服務、更豐富的課堂活動,讓這里成為華漕外國居民的共享客廳。“我們這里每天都熱熱鬧鬧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原先外國家庭不太參與社區活動,有事他們就找領事館,但現在他們會來我們中心。”曾在華漕鎮社會工作辦工作的曹鶯鶯說。
不僅是“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系列,“國際家庭日嘉年華”每年也能吸引萬人參與,還有“金豐國際市集”“華漕綠色騎行日”“外籍居民議事會”都已成為了華漕國際社區的品牌活動。越來越多的“洋居民”主動走到臺前,不再僅僅當“客人”,更成了“主人”,她們融入社區,融入上海,真正成為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
以“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為代表的這一次次活動,不僅是中國文化盛宴,更是跨國籍、跨文化的交融溝通平臺,“大家在特別的日子、特殊的活動中,聚一聚聊一聊,在互動中走得更近、感受更深,對華漕對閔行對上海更有感情和認同。”華漕鎮黨群辦(文明創建)常務副主任俞君說。
圖文:新聞晨報(作者:王嫣)
編輯:方佳璐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