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激發老中青三代人的家國情懷,“今日閔行”聯合顓橋鎮結合“5·16”紀念顓橋解放日推出“情系家園守初心 薪火相傳向未來”系列,通過共度“政治生日”,讓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代代相傳。
在紀念顓橋解放日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剪紙紅情”活動如同一場穿越時光的藝術之旅,悄然拉開帷幕。此次活動凝聚了顓橋鎮老、中、青三代剪紙藝術的智慧與深情。海派剪紙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周若妹,區級非遺傳承人張紅,以及上海市西南工程學校內地新疆中職班的阿卜杜薩拉木、薩拉木,以非遺技藝為筆、以紅色文化為魂,帶著對紅色文化的敬意與熱愛,勾勒出家鄉的熱土故事、英雄贊歌與時代新貌。為閔行區烈士陵園、閔行區博物館、顓橋小學中共聯絡站、顧振烈士紀念館等區內紅色地標賦予了新的生命,讓革命精神與鄉土情懷在指尖傳承、生生不息。
要把紅色文化陣地轉化為剪紙藝術,周若妹坦言這是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又一巨大挑戰。不同于傳統的常規剪紙創作,本次創作需對這些地標建筑進行藝術重構,既要保留建筑特征,又需遵循剪紙藝術的線條語言,“光有建筑照片還不夠,剪紙之前還要先畫出一張完整的剪紙稿才行。”周若妹說,“這一步最難的就是,如何把畫面中不同的建筑主體連結起來,確保剪出來、拿起來是一整張作品。”
在剪紙過程中,周若妹還會進行再次創造,在閔行區烈士陵園的這幅作品中,周若妹用金色宣紙刻出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字,熠熠生輝,莊嚴肅穆。這八個字被巧妙地置于紅色剪紙之上,紅色象征著革命先烈們用熱血鑄就的輝煌,金色則代表著他們不朽的精神與永恒的榮耀,兩者交相輝映,彰顯出對英烈們崇高的敬意與深切的緬懷。
從畫到剪,各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華漕抗戰史跡陳列館的剪紙創作,則是此次活動中最為復雜的一環。陳列館建筑外表面的紅磚墻,縮小到剪紙稿上有成千上萬個紅格子,每個格子僅有2—4毫米大小。周若妹的女兒,區級非遺傳承人張紅,她用一周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
此次創作,對于還要兼顧學業的兩位新疆學子更是難上加難。兩人都是學校剪紙社團的成員,經過不斷學習與練習,刻紙技術已十分精湛,“但第一次挑戰這么大幅的、精細的作品,還是有些壓力。”阿卜杜薩拉木坦言,“白天要上課、要集訓,只能利用晚上熄燈前的時間抓緊制作。”面對特別精細的地方,兩人更是要打起十萬分注意,調整雕刻力度,仔細仔細再仔細,不然一旦損壞就功虧一簣,需要從頭再來。“我們邊剪邊看,對閔行的紅色記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薩拉木說。
這次的創作,不僅是一幅剪紙作品,更是一份對歷史的敬畏與傳承。周若妹團隊及兩位新疆學子都深知每一幅剪紙作品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每一次剪刻都是對先輩們的緬懷與致敬。“紅色剪紙自古就是中國人祈福納祥的載體,如今我們用這抹‘中國紅’承載更厚重的歷史記憶。剪刀能剪出窗花的喜慶,也能刻出山河永固的信念。”希望通過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閔行區的紅色文化,傳承和弘揚先輩們的英勇精神。
供稿:顓小鶴
編輯:高淑婷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