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躬身力行走進校園教授非遺,嘉定區文化館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非遺項目篩選與實施流程,紅星學校現已有黎族剪紙、黎錦織造技藝、海南苗族盤皇舞等18個非遺興趣班……近年來,非遺進校園逐步走向常態化、系統化,非遺正成為校園里的“活教材”,讓年輕人在觸摸傳統中找到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一課時的風箏文化理論課程,加上兩課時的風箏制作實踐指導課程,這便是津派周氏風箏制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維之的授課內容。近年來,非遺進校園逐步走向常態化、系統化,成為我國推動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像李維之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正是主力軍。
作為非遺傳承人,李維之和父親李建強經常受邀走進校園。“天津大學十分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和傳播,經常舉辦研修班,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搭建平臺。在這樣的契機下,我們與天津大學建立了合作,參與到‘非遺文化與體驗課程’的教學工作中。”李維之說。
李維之的學員不僅有國內大學生,還有留學生。為了更好地提升課程效果,李維之在授課時會針對不同群體調整課程內容。給國內學生授課時,課程內容會側重地域差異與文化內涵;給國外學生授課時,李維之則會與他們所在國的文化進行比對,在傳播非遺知識的同時,與外國學生建立起友好的交流關系。
非遺進校園的順利推進,既依靠非遺傳承人的躬身力行,也離不開文化場館的統籌規劃。自2013年以來,上海市嘉定區文化館依托文教結合工作推出非遺進校園項目,通過非遺知識講座、非遺技藝體驗、非遺作品巡展等形式,讓學生近距離了解非遺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推動非遺進校園的過程中,嘉定區文化館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篩選與實施流程。嘉定區文化館副館長奚佳介紹,在篩選適合進校園的非遺項目時,首先鼓勵各街鎮推薦有特色的非遺項目,確保項目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其次,在篩選過程中,重點考量項目的文化價值、與學校課程的適配性、傳承的可行性及其社會影響力等因素。
“我們會優先選擇那些能夠與學校課程緊密結合的項目,如徐行草編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嘉定竹刻與歷史文化的融合等。同時,還會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選擇適合的非遺項目,確保活動的互動性和安全性。”奚佳說,文化館還會通過統計學生參與率、課程覆蓋率及傳承人進校園頻次,以及滿意度調查、媒體報道量、活動參與度等衡量項目效果。
在非遺進校園的實踐中,學校不僅是非遺傳承的物理場所,更是文化傳承的樞紐、教育創新的實踐者和多方協作的核心平臺。作為非遺傳習基地之一,海南省五指山市紅星學校多年來一直在參與和組織非遺進校園工作。
紅星學校現已有黎族剪紙、黎錦織造技藝、海南苗族盤皇舞、黎族竹木樂器、苗家五色飯等18個非遺興趣班,涉及傳統技藝、音樂、舞蹈、飲食等領域。為了保障非遺進校園相關課程的系統性和持續性,紅星學校將非遺與多學科知識有機結合,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同時,以“說、唱、跳、吹、織、品”等教學實踐方式,確保課程內容豐富多樣且相互關聯。
“我們采用‘3+1+1’跨學科非遺課程模式,即至少3門學科課程(如語文、音樂、美術)+非遺核心內容(如黎錦織造技藝、海南苗族盤皇舞等)+綜合實踐活動(如非遺調研、非遺作品創作等)。”紅星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將非遺課程納入常規課程體系,每周安排固定時間開展教學活動,并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不斷總結和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從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和創新思維3個維度進行考量,形成了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4種方式。“這就能有效避免非遺進校園形式化和同質化的問題,建立起高效運轉的教學評估體系。”該負責人表示。
“五指山市多家單位合力開展工作,將非遺進校園與文化傳承、學生成長結合起來。”五指山市文化館副館長王宇釗說。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文化館與教育局、各學校一直堅持分工協作與資源共享,當地文化館為學校選派非遺傳承人,并提供非遺資源,如免費的黎錦工具、苗繡針線等非遺學習材料;學校提供場地和教學設施支持,還對非遺傳承人進行課堂教學基本技能專題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學環境。
當前,隨著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科技手段持續創新、協作機制日益成熟,非遺正成為校園里的“活教材”,讓年輕人在觸摸傳統中找到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 五指山市多所學校的學生集中展示黎錦織造技藝 受訪者供圖
鏈 接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讀本。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鼓勵建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進校園,支持中小學結合區域和學校特色落實國家課程的學習要求,開展傳統工藝展示展演及互動體驗活動,激發青少年參與傳統工藝保護傳承的熱情。
●地方層面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進非遺進校園,如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公益惠民活動的通知》,該文件詳細規劃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的具體活動安排和要求,旨在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提高全民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厚植愛黨、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本報記者 李佳霖 整理)
2025年5月13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非遺進校園:新教法、新學法相得益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