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春波碧影,盼何日再渡》。
尋到徐家橋時,頗費了一番周折。
徐家橋位于華漕鎮陳家角村北梁山組。沿著紀翟路一路向北,在一 條不起眼的小道上右拐,行不多遠,便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陳家角村 是一個較為現代化的傳統村落,村里人家都建起了兩層小洋樓,經改造 修整過的河道、池塘,整齊的農田,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內。
向村民們打聽徐家橋時,大多數人竟不知自己的村里原來還有這么 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山窮水盡之際,幸有一位老伯路過,這才帶來了 一線曙光:“你問的會不會是東邊那座石橋啊?”
聽了急忙連連點頭:“對對對,徐家橋就是石橋。”
沿著老伯指點的方向,踏著村里彎彎曲曲的小路一路走到頭,終于 在村東頭的塘邊尋到了這座古橋。
沒想到,歷經百年的古橋竟是如此簡約。橋面僅有兩塊凹凸不平的 花崗石板并排鋪就,總不過四五尺寬,甚至不容兩個人并排走過,橋的 兩側也并無扶手,估計膽小的人過河總會有些忐忑不安。
如今在徐家橋畔已另建起一座帶著堅實扶手的水泥橋,正式替代古 橋。
據載,徐家橋由徐氏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花崗石質,四跨 平梁橋,呈南北走向,跨龍尖嘴港。橋面長13.65米,中寬1.10米,凈 跨13.40米。徐家橋的橋墩均為雙拼立壁式,上架石梁,鋪雙拼橋面。 兩側橋額題刻有橋名“徐家橋”,并刻紀年及建造人姓名等。
150多年過去,徐家橋依舊十分穩固,只是多了一分時間的滄 桑。細瞧之下,在橋面石板的縫隙中,頑強地生長著一叢小花,似乎 在向訪客細細訴說著春日的美好。
徐家橋 蔣國粹 攝
沿著龍尖嘴港望去,東西兩面均是清晰寬闊的河面,腳跨兩岸的石 橋僅此一座,可以想見在徐氏建橋之初,這座狹窄簡陋的石橋曾為兩岸 的居民帶來了多少便利。
一條河因為有了一座橋,不再有永久相隔的此岸和彼岸,古橋就這 樣靜靜地候在那里,不知何時才能等到下一位游客的來訪。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姚堯
朗讀: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六(4)班 熊梓岑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