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被譽為為二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之一,而巴基斯坦空軍駕駛中國殲-10C戰斗機擊落印度空軍多架先進戰機。
殲-10C和“梟龍”戰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霹靂-15超視距導彈等先進武器系統,其航電和導彈性能被認為優于印度戰機,為巴基斯坦賺足了面子。
按理說,巴基斯坦跟咱是鐵到不能再鐵的哥們,買我們的武器那是占盡天時地利,怎么看都該順風順水,但現實是啥樣?
手握世界一流武器的入場券,卻常遭到這樣的尷尬境遇:很多時候想買什么并不是自己說的算,巴基斯坦的軍購難題,遠不是“鐵”就夠用,而是大國博弈棋盤上一枚動彈不得的卒...
巴鐵的囊中羞澀
巴基斯坦在軍購這碼子事上,還得摸摸自己兜里經濟夠不夠,2023年巴基斯坦的GDP為3379.12億美元,不及印度的3.57萬億。
軍費預算長期捉襟見肘,據統計,2024年巴基斯坦的國防預算僅僅只有123億美元,而印度則高達840億美元。
經濟底子薄,國際上不時被擠兌,有些核心技術還得仰仗別人,這幾座大山壓得巴基斯坦想買點啥,都得掰著指頭算半天。
中巴經濟走廊(CPEC)等合作項目將經濟與軍事合作深度綁定,中國通過優惠貸款幫助巴基斯坦緩解采購壓力,但這也使巴方在財政和戰略上更依賴中國。
工業基礎薄弱
而且巴基斯坦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獨立研發能力有限,需依賴中國的技術轉讓和生產線支持。
就拿FC-1戰斗機(巴代號:JF-17)來說,雖然掛著“中巴聯合研制”的名,巴基斯坦自己也有生產線,看起來是個賣家。
但其關鍵部件、核心技術,比如先進雷達、導彈,連發動機的一些關鍵鏈條,其實都捏在中國手里。
中國的地緣戰略考量
中國在軍售中注重維持地區力量平衡,原則是不主動打破地區力量平衡,并非無條件滿足巴基斯坦需求。
比如在購買殲-10C戰機的時候,巴基斯坦早就有強烈的購機需求,但中國直到印度引進法國“陣風”戰斗機后,才批準向巴基斯坦出口殲-10C戰斗機。
再比如在潛艇出口中,中國也根據印度在印度洋的動向調整合作節奏,這種“被動反應”模式表明,巴基斯坦的采購決策需與中國的地緣戰略目標同步。
外部政治壓力
除了經濟和地緣等原因外,還有外部政治上的壓力,美國通過軍事援助和技術封鎖對巴基斯坦施加影響。
要知道,巴基斯坦的空軍系統中,不只是有中國的戰機,還有包括美國、法國、瑞典、荷蘭等國的戰機。
不過,巴基斯坦的主力戰機則是來自中國的梟龍Block3戰機和來自美國的F-16C/D戰機,使巴方在軍購中必須反復權衡中美態度。
美國過去通過軍事援助政策使巴基斯坦形成對美制裝備的依賴,導致其后勤體系脆弱化,盡管近年來巴基斯坦轉向中國采購武器,但美國的干預仍對其戰略選擇產生潛在影響。
結語
當然,我國并不是隨便對外出售武器的,在出售武器的時候,同樣會遵循嚴格的原則和規范,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態度。
出售武器要有助于接受國的正當自衛能力,所有武器出口必須以提高進口國的合法防御需求為目的,不用于攻擊性用途。
在不損害地區及全球和平與穩定的前提下出售,禁止出口可能破壞戰略平衡或加劇沖突的武器。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干涉別國內政,中國明確反對通過軍售影響他國政治進程或內部事務。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