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直播每周分享全球資產行情
2025年5月12日,在日內瓦,中美就一項為期90天的關稅互降協議達成共識:美國將對中國產品的平均關稅從145%大幅下調至30%,中國也將對美國產從125%降至10%。
這個結果超出了中美談判之前所有最樂觀的預期;
盡管是“臨時措施”,但對全球制造業產業鏈而言,這不只是政策窗口的開啟,而是一次現實承認:
制造業結構的主導權,仍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
一、全球制造遷徙70年:為何走到“無法轉移”的終點?
從美國到德國、日本、韓國、臺灣,再到中國大陸,全球制造業的核心在過去70年當中不斷東移。
每一輪遷徙的背后,都是“成本 + 效率”的重新組合。然而,這個遷移的過程,走到中國發生了停滯;
截至2024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達32.1%,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美國為15.3%,日本6.5%,德國5.5%,印度3.5%,墨西哥2.2%。
更關鍵的是,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和666個小類的國家,聯合國工業統計完整度滿分。
這意味著,任何一項制造任務,無論是初級原料處理還是高端設備組裝,都可以在中國本地完成,從設計、模具到生產、包裝和運輸,整個流程無需出境即可閉環。
這種“工業閉環能力”,已經不是“搬一條產線”就能遷移的了。它是中國制造業在過去幾十年中逐步積累起來的龐大生態體系,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中國構建的不是某一條單一的產業鏈,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
這是為什么川普在4月初向中國掀起全面貿易戰時,美國從零售業的巨頭沃爾瑪,亞馬遜到科技產業鏈上的蘋果,英偉達都在游說川普政府停下來;
因為以中國現有的制造業能力,Trump的行為本質上是全球貿易的Covid-19時刻。
這種block down相對于美國而言是完全不可能長期持續的。
二.中國制造很難有實質上的替代
在過去70年中所進行的產業轉移,基本都是市場自然形成的,就是后來者擁有比前任更低的成本或者更高的效率;
但是在2018年貿易戰之后,中國部分的產業鏈條的轉移,并不是因為市場行為發生的轉移,而是關稅引發的行政力量發生的轉移。
比如媒體當中主要的幾個“替代者”所面臨的問題:
越南
電子出口額已突破1000億美元,但90%以上的核心零部件和設備來自中國;
每百萬人口僅有工程師260人(中國為2200人),產業技術帶動力不足;工業用電缺口長期存在,能源調度能力影響產能爬坡。
印度
勞動力確實豐富,但制造業占GDP比重僅為15%;
復雜的行政審批、土地征用、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拖累大項目落地效率;
iPhone雖在印度組裝,但其零部件鏈條依然依賴中國;高學歷勞動力不愿進工廠,文化結構與工廠體系存在錯位。
墨西哥
近距離享受美墨加協議紅利,但產業協同性弱、技術導入能力差;
物流體系雖接軌美國,但本地原材料和機械設備基礎仍舊落后;2024年制造業增長率僅為2.1%,遠低于東亞。
這幾個國家或地區并非毫無潛力,但要承接完整的制造業鏈條,既要勞動力,也要制度效率、產業集群、政策執行力以及本地消費市場——目前沒有一個具備全套能力。
他們不是替代者,是補充者。
三.中國制造的核心優勢,早就不是便宜
蘋果公司的CEO庫克在貿易戰之后公開發言,人工成本便宜早就已經不是中國制造的核心優勢;中國制造的核心優勢在于:
1.超高的系統效率
中國制造業的人均產值是越南的4.6倍,印度的6.1倍;
很多去東南亞開工廠的企業家都有實際的感受,除了人工比我們便宜,物流比我們貴,電力比我們貴,甚至土地租金都比我們貴,所以如果算overall cost,不考慮關稅等因素,中國其實是最低的。
2.自動化+協作: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已經在全球位列前五,2024年達到每萬人246臺,遠超全球平均值168臺,超過美國、法國,僅次于韓國、新加坡等高自動化國家;
自動化并不僅限于硬件設備投入,更體現在“自動化+數字化+分布式協同”系統的成熟:中國制造企業正通過AI排產系統、MES(制造執行系統)、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多地協同、實時調度,從而形成極高的人均產值與訂單響應效率;
以美的、比亞迪、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已經實現了部分環節的“黑燈工廠”作業,例如美的順德基地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實時監控超過10萬個生產變量,效率比傳統車間提升40%以上;
這些技術的擴散速度遠超預期,目前已從珠三角、長三角快速滲透至安徽、湖北、重慶等內地城市,形成“中國式自動化規模效應”。
3.內需支撐
中國擁有一個14億人口構成穩定消費市場,所有的產品都要經過國內這個市場殘酷驗證后才參與了全球競爭;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制造當中最難的其實是在國內替代海外品牌,而不是出海。因為在沒有品牌優勢的情況之下,國產品牌想打敗海外品牌必須在效率,質量,價格服務全方位碾壓對手才有機會贏下市場;
一旦這個過程完成了,Made in China想走出國門太容易了;
看一下沒有貿易禁令的家電,美的,海爾,小米,海信在海外簡直就是摧古拉朽的存在;
這就跟一個籃球運動員在NBA打成了全明星再參與FIBA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4.區域再平衡: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內部有序的“再分布”運動。
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人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緊張,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如安徽、湖北、四川、重慶、河南等地;
以重慶為例,2024年全市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3.7%,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元,成為內陸新興制造重鎮;
河南近年來引入超100家外資配套企業承接華為、比亞迪等核心廠商的生產外包業務,并在智能終端、動力電池等領域建立起初步生態;
地方政府政策配套也極具吸引力,如“零地價拿地”“五年免稅”“即報即批”等,疊加本地勞動力成本低、人力資源豐富,形成“成本-效率-政策”三重洼地;
從市場角度而言,中國足夠大,不需要轉移出境,之前70年制造業跨境轉移的鏈條在中國只需要內部消化。
二戰時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向日本天皇諫言,如果不能在3個月之內打敗美國太平洋艦隊,那我們毫無勝算;
因為當時的美國,在全球的制造業當中有超過38%的市場份額;如果打消耗戰,日本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
不同于2018年,美國只是在部分中國沒有突破的核心領域卡脖子,而這次是發動全面的貿易禁令;
很顯然川普的“閃電戰”只是一場演不下去的政治作秀,因為產業鏈的競爭不是口號而是結構或者生態系統的勝負。
這場145%到30%的降稅,并非中美友好象征,而是產業鏈現實抗不住了。
跨國企業在選系統,不是選國旗;
投資者長期尋找效率最優,而不是看政治家的作秀;
工廠在布局生存,而非承擔戰略使命。所以答案非常清晰:
誰在妥協?不是誰輸了,而是誰先承認代價太高。
誰在筑牢制造業核心?不是誰最強,而是誰最穩、最全、最不可復制。
??歡迎添加我的工作微信,分享日常生活,投資思考,領取「投資干貨合集」
S叔,十年全球資產投資人,定居香港;預約直播,每周分享全球資產;關注我,打開全球投資視野;
預約直播每周分享全球資產行情
關注我打開全球投資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