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和愛沙尼亞最近有點焦頭爛額,5年前他們一臉傲氣,拒絕讓中國參與修建芬蘭灣海底隧道的項目,可現在兜兜轉轉一圈,發現沒了我國的幫助這事真搞不定。
當年芬蘭和愛沙尼亞放話出去,這條隧道一旦建成,兩國的通勤時間能從兩小時輪渡縮短到30分鐘,是對經濟的超級大提振。每年GDP增長保底估計能達到26億歐元和6億歐元,總共帶來兩萬多個就業崗位。
可五年下來,芬蘭和愛沙尼亞欲哭無淚,悔不該當初如此囂張跋扈!
自己挖的坑,得含淚填回來!
其實兩國早在2008年就開始計劃想建隧道了,2016年兩國、終于決定要修鐵路隧道,全程103公里,總投資150億歐元。按原計劃要在2024年底就正式開通的,但誰能想到整整四年過去,隧道還在圖紙上趴著。
一談到這些問題,兩國的官員無不搖頭擺手:這事不提也罷,提了就來氣。
現在不光施工沒見怎么推進,經費倒是越來越像脫韁的野馬,眼瞅著原來的預算都快兜不住了,芬蘭倒是和中國打交道挺多,還算厚道,隔壁的愛沙尼亞卻一直在積極靠近美國,可問題是美國向來說多做少,看著愛沙尼亞的困境一臉的愛莫能助。
事實擺在眼前,愛沙尼亞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海底隧道是不可能靠"自力更生"解決的。
技術和施工能力差距都在那放著呢,他們原來還寄希望于英法那些老牌強國,但跟天價工程費用一比,希望瞬間就破滅了。放著性價比更高、技術更強的中國不找,非要搞什么政治正確,最終吃虧的一定只有自己。
只不過現在美國一直在里面扮演不光彩的角色,現在世界都知道中美博弈已經到了關鍵節點,美國為了對抗我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就算是國際合作這樣的事情,美國都恨不得全部給我們攪黃了。
這就讓芬蘭和愛沙尼亞很尷尬了,明明知道我國是最優選擇,但看著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卻不敢硬要推進這項目,一邊急得直跺腳,一邊又只好誠心誠意地求中國參與。
最近芬蘭忍不住了,再次和中國接洽合作,手里的方案也已經改得有些四不像,不管花費多少精力,只要中國能拿下承建合同就行。
至于那些口口聲聲的“政治考量”和“站隊問題”,在經濟面前都得靠邊站。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現在回過頭看,芬蘭和愛沙尼亞當年的決定似乎更像小孩子賭氣,盲目得很。
現在這么多年過去,隧道成了“海市蜃樓”,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這個世界上論基建能力我們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關鍵技術和施工力量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跟我們抗衡,連美國也不行。
可當年這兩個國家為什么非要拒絕我們呢?
當年牛皮吹上天,今天回頭認了慫
2019年芬蘭和愛沙尼亞的態度可全然沒有今天的低聲下氣,那時他們自信滿滿,直接拒絕了中國的參與,口口聲聲說著“不想依賴中國”,要把“國家安全”放在首位。
愛沙尼亞更是直接擁抱美國,表現得格外強硬,不僅在各種站隊問題上迅速靠向美國,還展示了所謂的“價值觀優先”姿態。
當時他們向世界表露的想法是,寧可不建這個項目,也不要讓中國的參與“威脅國家安全”,2019年底很多和中國企業簽訂的合作協議就全都停了,表面理由是“重審項目”,實際則是無限期擱置。
所以愛沙尼亞在當年就把事情給做絕了,當時愛沙尼亞官方信心滿滿的認為自己能找到替代方案,媒體也跟著大肆鼓吹,認為區區一條海底隧道,根本就沒必要依賴中國,歐洲這么大,背后還站著美國,一條海底隧道根本就不在話下。
其實愛沙尼亞想的也沒錯,英法兩國也是傳統的基建大國,想要修建一條海底隧道還是沒什么難度的,只不過價格可就讓愛沙尼亞有點接受不了了,造價直接比我國的報價翻幾倍還多,一個100多公里的海底隧道硬生生被搞成了天價項目。
就算此時芬蘭和愛沙尼亞還沒有從帝國的美夢中清醒過來,芬蘭總理馬林的態度相當強硬,要把項目“重審”,但后來就無聲無息了。
愛沙尼亞緊隨其后,直接和美國簽署了所謂的“5G安全協議”,順帶對華為開炮,擺明了要和美國穿一條褲子,“政治正確”成了兩國外交的唯一準則。
美國一見愛沙尼亞和芬蘭如此上道,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好機會,彭博社暗戳戳地發文說海底隧道不僅是工程問題,甚至是“大國博弈”的象征。
煞有介事地暗示風險,實際意思就是叫芬蘭和愛沙尼亞“趕緊離開中國的影響范圍,站到反中的陣營里來”。
奈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流輪轉的太快,還沒等愛沙尼亞和芬蘭琢磨過味兒的,現實已經狠狠地給了他們一記耳光。
沒了中國的技術和資金支持,芬蘭和愛沙尼亞能拿什么填補那些空缺?那些所謂的西方伙伴一個個都是有奶便是娘的主,那怎么可能真正放下身段去幫助兩國建設海底隧道呢?
2020年一切都已明了,當美國一個個鼓動政治力量,以“國家安全”這種萬能理由頻頻插手各種項目,攪黃了許多國際間的實際經濟合作。
可美國自己卻沒什么損失,反而把這些盟友一個個搞得雞飛狗跳,芬蘭和愛沙尼亞自己的經濟利益首先頂不住了,那些高大上的“政治口號”又不能當飯吃,更不可能改變技術實力上空白的事實。
如今除了依賴中國的基建實力,其他的路線早就走不通了,所謂的西方大國要價高技術還不一定到位。
眼瞅著原來自己的“頑固”換不來成果,兩國最后也只能低頭。
這就是失落落的國際規則,實力為王,技術跟不上什么都白搭,破局人只能是中國。
可我國到底有什么實力能夠笑傲整個全球基建行業呢?
中國造隧道是真有兩把刷子!
在這方面我們還真的是有相當的自信的,且不說我國這些年在世界范圍內積攢下基建狂魔的外號,歸根結底隧道是一種“巨型基礎設施”。
在我們看來修橋隧道或許并不難,可是在世界其他國家眼中,想要成功休閑隧道是真的難如登天,芬蘭灣海底隧道不僅是要穿越海洋,還要面對地質和高水壓的復雜施工環境。
幾百億歐元的投資這是勸退了絕大多數國家,真不是“隨便挖挖土”就能解決的事,所以之前芬蘭和愛沙尼亞這種沒有什么大規模基礎建設經驗的國家,是真的有點低估了項目的高度和技術要求。
我國這些年造的幾條世界級海底隧道,沒有一個讓工程界失望過,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廣東的深江鐵路海底隧道和最近貫通的汕頭灣海底隧道。深江鐵路海底隧道全長13.69公里,其中有2.75公里的全斷面硬巖,屬于那種非常難啃的骨頭。
這個隧道的施工難度是屬于那種上天入地都避不開的硬茬,這條隧道不僅穿過了17條斷裂帶,水下最大埋深還達到了115米,水壓直接沖到1.06兆帕。
一般施工設備進到這種環境連自保都難,更別提掘進了,但我們卻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在這方面我沒有都屬于中國的“大國重器”。
只要遇見隧道這種難啃的硬骨頭,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江1號”盾構機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這臺盾構機總重量達3800噸,開挖直徑13.42米,裝上刀盤后活像一只蓄勢待發的“醒獅”。
盾構機不僅個頭大一般力量強,還自帶雙盾殼設計,配置4道加強型盾尾刷,最大承壓能力直接干到了1.2兆帕,這設備往海底那么一鉆,再難啃的巖層也只能低頭認輸。
刀盤一動,掘進不再靠蠻力,而是靠高精度的操作和高度穩定的技術加持,有了這臺設備撐腰,我國的工程隊施工海底隧道那叫一個勢如破竹。
今年3月汕頭灣海底隧道也成功貫通,這是世界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單洞雙線高鐵海底隧道,整條隧道穿越了17條斷層破碎帶,其中8條還是“活斷層”,地質條件之復雜世所罕見。
施工中用到的“永平號”盾構機開挖直徑接近15米,連續攻克了海底爆破、極硬巖層掘進等一系列“施工極限”,這個隧道不僅要在高水壓的環境中推進,還要承受地震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
為此工程團隊設計出了能夠抵抗地震壓力和海水腐蝕的隧道結構,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運用了一系列抗震防水的新技術,這等技術水平真不是隨便哪個國家能做到的。
而讓芬蘭和愛沙尼亞政府撓頭的,恰好就是這些他們無力解決的技術難題,除了施工設備之外,連最基礎的隧道防水防腐蝕、抗震抗高壓這些細節,都是個無法逾越的技術壁壘,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的強項。
結尾
如今芬蘭多次明里暗里找我國商談,一次次擺出新的合作談判路徑,明顯帶著“迫切希望重新啟動”的小心思,這就是是現實給他們上的一課。
未來的世界是屬于我們的,希望這些國家擦亮雙眼,可不要在被美國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給蒙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