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2025年,第109屆日本消化內鏡學會總會在札幌舉行。會議期間,“中日早期胃癌規范化診治學術會議”作為重要分論壇成功召開。中國知名消化內科專家、西安高新醫院宋瑛院長作為大會主席出席會議,與日本醫學界同仁及中國專家團隊圍繞早期胃癌的診療規范、技術創新及臨床實踐展開深度對話,展現了中日兩國在醫學領域的互補共進與人文共鳴。
聚焦差異與融合:從篩查到治療的實踐經驗
在會議開場致辭中,宋瑛院長指出日本在早期胃癌防治領域的標桿作用。“高效的全民篩查機制、精準的內鏡下治療技術,以及嚴謹的多學科協作模式,為全球提供了寶貴經驗。”她表示,中國基于龐大的臨床資源,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基層診療體系優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這種差異并非差距,而是兩國基于國情與醫學傳統形成的獨特智慧。
本次會議特別圍繞中日早期胃癌診療規范的異同設置議題,充分體現了務實精神。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田中圣人教授團隊分享了診療體系的標準化流程,中國山東聊城市人民醫院石莎教授則從合理用藥角度探討了內鏡術前準備的規范化實踐。中日專家還圍繞技術標準差異展開研討,例如日本對微小病灶的精細化處理與中國在資源有限地區推行的分級診療模式。這些討論不僅呈現了技術細節,更展現了“因地制宜”的醫療理念。
技術精進背后的共同使命
宋瑛院長在會后總結中提到,此次會議最深刻的體會是中日醫學文化在“匠人精神”上的共鳴。日本學者對操作細節的極致追求,與中國專家在基層實踐中“以患者為中心”的靈活創新,本質上都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踐行。“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她引用這一古語,指出所有技術標準的精進,最終目標都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會議期間,中日專家還就未來合作達成共識:日本將協助中國基層醫院完善內鏡醫師培訓體系,而中國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方面的經驗可為日本偏遠地區篩查提供新思路。這種互補性合作,正是全球胃癌防治網絡需要的實踐模式。
醫學無國界:從學術到人文的深層連接
除了學術成果,宋瑛院長特別提到日本同行的人文關懷細節:從會議現場為國際學者準備的詳盡資料翻譯,到參觀醫院時護士對患者隱私的嚴格保護,這些細微之處展現了醫療體系中對“人”的尊重。她認為,這種文化層面的相互學習,與技術創新同樣重要。
“守護生命的使命無國界。”宋瑛院長在致辭中的這句話,成為會議的最佳注腳。此次交流不僅為中日胃癌防治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更讓參與者深刻體會到,醫學的終極價值在于跨越地域與文化的藩籬,回歸對每一個生命的關懷。這場始于札幌的對話,正在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