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們在瑪絲菲爾園區
“媽媽的針線”串聯起來的不只有溫暖和愛,也有未來無限可能。
2025年5月11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母親節。
當天,深圳著名的“外星總部”瑪絲菲爾大廈,迎來一批特別客人。他們是來自蒙疆滇黔等大山深處的繡娘們,他們是非遺傳承人,他們當中有人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遠門。
以公益為名,一次傳統非遺技藝與深圳時尚產業的穿梭碰撞,就此發生。
當傳統與時尚雙向奔赴
瑪絲菲爾與非遺繡娘們,一個代表深圳時尚產業的標桿,另一個代表古老編織技法的傳承。在這座深圳“最魔幻”的總部園區里,展開穿越時間與地域的跨界。
鄧玉玲-瑤族
瑤族刺繡傳承人
擅長將故事繡進每一塊布料
曾評為巾幗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
王國英-苗族蠟染
貴州省級非遺傳承人
擅長做各類蠟染刺繡,從事40余年
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貴州最美繡娘稱號
余妹蓮-傈僳族
大學畢業后選擇回鄉創業。創立“三江祥燕”品牌,先后取得14項商標專利
公司被認定為怒江州“巧媳婦”工程示范基地
范清菁 丁蘭蘭 湘繡傳承人
地道的湖南漢族姐妹花
范清菁 擅長湘繡服飾與神像定制
丁蘭蘭 擅長以線為墨,繡山河入畫
部分繡娘介紹
繡娘們當中,有人第一次坐飛機,有人不會聽也不會說漢語。有21歲的在讀大學生,有60多歲的手藝大師,也有當地鄉村手工產業領頭人。雖然有著地域、語言、年齡的差異,但她們對于自己的民族傳統、非遺技藝各有堅持、各有光輝。
更重要的是,這次跨界以公益之名而來,“媽媽的針線活”這一持續了五年的公益項目,就此開始2025年度的品牌煥新計劃。
瑪絲菲爾與非遺繡娘們
五年前,中國平安、藝術與設計雜志社等組織聯合發起了“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在四川大涼山灑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項目旨在助力中國邊遠地區基層家庭婦女創收就業,同時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及非遺技藝。
每一年,“媽媽的針線活”都在探索公益路徑,不斷完善公益模式。本次煥新計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通非遺與商業、產業、生活方式之間的通道。
選擇深圳和瑪絲菲爾的原因,不僅因為平安的總部在深圳,還因為“中國女裝看深圳”。以瑪絲菲爾等龍頭服裝企業為牽引,目前,深圳服裝在全國大中城市一線高端市場占有率已超過60%,引領著中國時尚潮流走向世界。
瑪絲菲爾
此次深圳之行,也絕非單向的設計交流,而是傳統與未來的雙向奔赴。非遺技藝需要在現代產業中尋找通道,時尚產業同樣需要在非遺文化中吸取靈感。
瑪絲菲爾設計團隊將非遺元素融入高端女裝
當傳統非遺與現代市場安靜對話、精妙融合,“媽媽的針線”串聯起來的不只有溫暖和愛,也有未來無限可能。
媽媽針線 溫暖初心
五年前,平安集團的同事們見到承載著歷史智慧與美學的繡藝,驚嘆不已。但是,繡娘們一句“美又怎么樣呢!這門手藝已經難以養活我們了。”如同一記重錘,敲響了當時在場所有人的心。
于是,“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應運而生。
從幫助山區繡娘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初心,到傳承中國民族非遺技藝的雄心,再是今年啟動計劃煥新,“媽媽的針線活”這一公益項目已經持續運營五年。
非遺傳承人們參觀見萩工作室并體驗設備
五年期間并非坦途,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設備匱乏、前景不明,種種難題橫亙在前。但硬是通過專業公益機構、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開辟出了一條非遺自我造血的公益新路。
其中“橙色工坊”是項目最大的亮點,也是聯接非遺技藝、當地繡娘與外部產業融合的最核心節點。
“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座談會
截至目前,“媽媽的針線活”已在貴州、云南、內蒙古等地成立10個“橙色工坊”。在貴州臺江縣的長灘村,項目為苗繡傳承人王建明添置繡花機,支持了各種生產設備、生產資料以及創意設計等等,目前60位繡娘人均增收千余元。
如今在王建明的團隊里,雷一丁從病弱農婦蛻變為自創自收的"巧手媽媽",黃灣毛通過刺繡重獲家庭話語權,工坊故事正激勵著300余名鄉村女性手握針線改寫命運。
苗繡傳承人王建明
布如力·斯開克老媽媽來自天山腳下的柯爾克孜族,這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她從小跟著祖母和母親,掌握了柯爾克孜族刺繡的針法,因為繡藝精湛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現在,在她生活的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成立了柯爾克孜手工刺繡“橙色工坊”,布如力·斯開克參與設計柯爾克孜族“五彩吉祥符”刺繡圖案創意,這一繡圖也成為“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定制禮物,助力了鄉村女性創業增收,還推動了柯爾克孜族刺繡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布如力·斯開克(中)
四川大涼山彝族姑娘阿育有古莫的故事也很動人,這個曾因母親感嘆"手藝養不活人"而流淚的00后,在橙色工坊的幫扶下,與喜德縣彝繡姑娘們共同開發了一系列彝繡文創產品。
實現了"讓彝繡既能守護文化,又能養活傳人"的誓言。
彝族姑娘阿育有古莫
公益的意義便是如此,帶動的是當代的產業,守護的是古老非遺技藝,更改變了大山里女性的命運軌跡。
現代公益 平安模式
非遺傳承、鄉村全面振興,事實證明單向的輸血難以為繼。它需要的的是現代公益模式,需要的是文化傳承、就業增收、商業產業的全方位打通和加持。
一家全球領先型企業,一家世界500強巨頭,理應有現代性的公益觀。這正是貫穿在“媽媽的針線活”背后的平安公益模式。
平安集團黨委書記胡劍鋒和各位繡娘交流
2022年“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支持的“太陽的秘密”、“天下第一幅”、“柯爾克孜族”三個非遺文化刺繡作品成功面世。僅在當年一年就助力產品銷售2000余件,直接幫扶繡娘60余人,銷售額約23.7萬,人均增收2000余元。
2023年“媽媽的針線活”持續升級,打造“1+1+1+N”運作模式,即“1個權威公益機構的專業管理+1套可持續的專業化幫扶方案+1處標準化的區域落地場所+N個愛心企業支持”,積極推動“橙色工坊”項目建設,通過資金的支持、商品設計賦能、產品制作工藝培訓、項目宣傳推廣等方式,“以銷定產”,打造低收入婦女創業增收試點樣板,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繡娘們在見萩品牌線下店觀看并同前沿設計師交流
一些民族非遺設計產品
今年的煥新,將以傳承筑基,組建公益設計師導師團,讓民族紋樣與現代設計碰撞火花 ;以創新破圈——攜手跨界伙伴打造非遺文創矩陣,通過時尚周、快閃店、直播電商等新場景,讓傳統手藝走進都市年輕人的生活; 以共益聚能——聯動平安體系內百萬員工、 億萬客戶 ,構建 "公益+商業 "的可持續生態 。
回顧中國平安發展,不僅是全球領先型企業,在公益上也獨樹一幟,30多年的公益堅守,從教育扶持到非遺傳承,一路深耕細作。在非遺傳承上,橙色工坊從“輸血到造血”,只為讓更多人看見非遺之美,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參觀見萩公司后留影
深圳作為全球設計之城,僅龍華區大浪街道,便匯聚著各類時尚企業700余家。
“媽媽針線活”從這里煥新出發,開啟新一輪的非遺技藝融入時尚產業的探索,以正向的公益生態圈,讓非遺手技藝煥發產業新顏。
用媽媽手中的針線,編織公益模式的中國樣本
讓非遺傳統創新發展,讓歷史瑰寶融入現代生活。平安集團用媽媽手中的針線,正在編織公益模式的中國樣本。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網絡
說說你怎么看待非遺傳承?
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