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界,還有一項是跳高運動,
他曾經一年之內打破了三次世界紀錄,
他發揮失常,僅僅拿到了銅牌,
也因此被國人議論了好久。
也就是這樣一個跳高界的人物,后來退役后去了美國,
家人也跟著去了,他還拿到了美國的綠卡,和家人生活幸福。
01
四十多年前,上海的弄堂還是朱建華的整個世界。
1963年,他誕生于一個工人家庭。
家中七口人局促地擠在狹小的屋子里,
飯桌上也常常僅有咸菜和稀飯。
朱建華身形消瘦宛如竹竿,他總是身著哥哥穿剩的衣服,
那些衣服滿是補丁,層層疊疊。
父母忙于生計,卻注意到這孩子長得快,
個頭竄得比同齡人高出一截。
最初,他們安排他練習乒乓球,寄望于體育能讓他揚眉吐氣。
在他十歲的時候,田徑教練胡鴻飛就相中了他,
認為他是個好苗子要好好培養。
胡教練盯著他在操場上跑跳,
拍拍他的肩,說這孩子天生是跳高的料。
父母猶豫,覺得他身子骨單薄,可教練的堅持讓他們點了頭。
訓練的日子苦得讓人牙酸。
沒有像樣的場地,朱建華就在坑洼的操場上跑步,
沙坑和竹竿是他僅有的器材。
每天天不亮,他就背著破書包,跑去訓練場。
冬風凜冽,仿若鋒利的刀子刮過臉龐;
夏日炎炎,汗水肆意流淌,將衣服浸成一幅斑駁的“地圖”。
手掌磨出血泡,膝蓋青一塊紫一塊,他咬牙不說疼。
教練的話像烙印刻在他腦子里:
跳高不只是腿力,更是心勁兒。
那些清晨和黃昏,他在沙坑里一次次摔倒,
又一次次爬起來,慢慢找準了騰空的節奏。
那時的他,眼神里滿是倔強,
像要跳出弄堂,跳向更大的世界。
16歲的時候,朱建華就讓很多人知道他了。
1979年,在世界中學生比賽里,
他以2.13米的成績榮獲銀牌。
此成績遠超他人,將對手遠遠甩在身后,
也讓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潛力。
下一年,他在全國錦標賽上又以2.21米的成績獲得冠軍。
那時他才17歲,由此成為中國跳高界的新希望。
后來在1981年的亞洲錦標賽上,
他跳出2.30米的佳績,打破了塵封多年的亞洲紀錄,
堪稱驕傲的成績。
那一刻,賽場似被點燃,剎那間沸騰起來,
觀眾的掌聲仿若洶涌海浪席卷而至。
18歲的朱建華聲名遠揚,家喻戶曉。
報紙紛紛對其進行報道,
街坊鄰居提及他亦是贊不絕口,紛紛豎起大拇指。
接下來的數年,他宛如一陣旋風,
于賽場上呼嘯而過,所經之處盡被席卷。
1982年,他以2.32米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
成功將德國選手的名字從紀錄冊上抹去。
他頻頻占據體育頭版,引得全球目光聚焦于這位中國少年。
1983年全運會上,他跳出2.37米的佳績。
數月后,他更是以2.38米的成績刷新紀錄。
1984年,他于德國賽事中跳出2.39米的成績。
這一高度,既是他個人的巔峰,
亦是中國跳高領域迄今為止無人企及的高度。
賽場上,他每跳起一次,觀眾都屏住呼吸,
仿佛時間都為他暫停。
耐克剛進入中國,立馬簽下他,
廣告里他的身影躍上大屏幕。
那時的朱建華,是中國體育的圖騰,
每場比賽座無虛席,外媒記者擠破頭想采訪他。
02
可巔峰有多耀眼,低谷就有多深。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他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而那屆奧運會亦是他命運的轉折點。
21歲的朱建華正值巔峰,
兩個月前剛創下2.39米的紀錄,
國內外都認定他是金牌的不二人選。
報紙上滿是鋪天蓋地的贊美之詞,
國家的殷切期待仿若一座大山般沉甸甸地壓在他的肩頭。
他睡不著,靠藥片勉強入眠。
比賽那天,洛杉磯的天空陰沉,
場地濕滑,空氣里透著不安。
他前幾跳穩穩領先,2.31米的高度讓他離金牌只差一步。
恰在此時,一名選手不慎滑倒,致使比賽戛然而止。
短暫的暫停像一記重擊,他的節奏被打亂,
手心冒汗,腿有些發軟。
最后一跳時,他傾盡全力,然而身體未能把控得當,
致使桿子被撞落,最終僅以2.31米的成績摘得銅牌。
這枚銅牌,本是中國田徑在奧運的首枚獎牌,
可在“金牌至上”的年代,它成了失敗的標簽。
回國之后,朱建華并未沐浴在鮮花與掌聲之中,
相反,鋪天蓋地的批評如洶涌浪潮般向他撲面而來。
報紙上有人罵他無能,信件里夾著刀片,
連家人都被指指點點。
21歲的他,從萬人追捧的英雄,跌入罵聲的深淵。
夜晚,他臥于床上,雙眸緊盯著天花板。
賽場上那一跳的畫面,還有那些尖刻的責罵,充斥著他的腦海。
他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懷疑跳高的意義。
失利后的日子,他試著振作。
1986年,他在亞運會上以2.31米奪冠,證明自己還沒倒下。
可傷病纏身,狀態再難回到從前。
1987年,他于全國比賽中榮膺冠軍,
然而在世界賽場上卻僅位列第八。
1988年漢城奧運會,他拼盡全力,卻只跳出2.19米,連決賽都沒進。
賽后,他悄然離場,17年的跳高生涯便帶著遺憾畫上了句號。
03
退役時,朱建華才25歲,身體和心都傷痕累累。
1990年,他毅然決然地選擇遠赴美國,到加州大學求學。
在求學期間,他選擇白天上課,晚上出來打工養活自己。
美國的街頭冷清,他常一個人走著,想起上海的弄堂和賽場的掌聲。
那些困苦的日子,猶如砂紙般磨平了他的棱角,
使他不得不學會在生活面前低頭。
在美國,他邂逅了一個女孩,后來結婚了。
婚后有了兩個女兒,家宛如寧靜的港灣,
給予他無盡的慰藉與力量,成為他心靈的棲息之所。
他的生活逐漸有了暖意,然而對故鄉的思念卻從未斷絕。
1995年,他又重返上海,那片他曾經逃離的土地。
回國之后,他創立了跳高俱樂部,將自身經驗傳授給年輕人。
俱樂部里,他看著孩子們在沙坑里摔倒又爬起,
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他還投身商界,憑著那股不服輸的勁兒,
生意越做越穩,日子過得寬裕。
現如今,朱建華已經62歲了,他在上海和美國之間兩地跑。
俱樂部里,他身著簡約的運動服,
鬢角已然泛起些許白發,已經顯老了。
如今的他是教練,也是長者,年輕人的汗水和笑聲讓他覺得,
跳高的火苗還在燒。
兩個女兒在美國長大,家庭的溫暖是她最大的依靠。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
新西蘭選手跳出2.34米,未能打破2.39米的紀錄。
電視里,解說員提起朱建華的名字,
屏幕外,他只是笑笑,眼神里多了一份淡然。
朱建華的2.39米,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
他是弄堂里跑出的少年,是賽場上騰空的瞬間,
是跌入低谷后的爬起,也是如今對夢想的傳遞。
04
作為體育運動員并不容易,每次得到勝利的那一刻,
不知道背后都流了多少的汗水。
他們的那股毅力也是一般人學不來的。
但是他們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也在激勵著一代一代。
也希望跳高這項運動,未來能發展得很好!
信息來源:
1、回眸:三十年前的公眾人物如今在哪里?.鳳凰網
2、跳高名將朱建華:體育給了我值得珍惜的一切.新浪網
3、男子跳高名將朱建華 一年之內三次打破世界紀錄.鳳凰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