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破楚軍,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是,楚國并不甘心失敗,他們在之后百余年間不斷派兵北上,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這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較量,然而國小力弱的宋國卻出面“調停”,并主持了兩次主持弭兵會盟,結束了晉楚之間的戰爭,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代表中原諸國
晉國與楚國之間的戰爭,固然給兩國帶來了影響,但中原諸國也深受其害。晉國是北方大國,而楚國是南方大國,雙方的戰場幾乎完全處于中原諸國境內。這些小國不僅要承擔戰爭帶來的災難,而且還要面臨大國的威脅。如果投靠晉國,就會受到楚國的攻打;假如投靠楚國,就會遭到晉國的報復。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諸國都希望結束這場晉楚之戰,而宋國就成為了他們的代表。作為微子的后裔,宋國的爵位最高,為公爵,另外宋國執政華元、向戌在晉、楚兩國頗有人緣,因此由他們出面是最恰當的。于是在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46年,宋國主持了兩次弭兵會盟,規定各國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
二、晉國內憂外患
晉國畢竟是大國,完全可以不理睬宋國的“調停”,可是它為什么也積極支持呢?原來晉國當時面臨著嚴重的內外問題。先說內部,此時的晉國君權旁落,國君的權勢很小,大權落到了卿族之手。最初晉國的卿族主要有十一個,他們之間爭權奪利,斗爭十分激烈,到了公元前550年只剩下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
晉國的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除了與楚國作戰外,西邊的秦國也不消停,時常與白狄進犯晉國。因此,此時的晉國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境地。外有強敵襲擾,內有諸卿內斗,在這種情況下,晉國也希望能夠停止戰爭,贏得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所以,晉國對于宋國提出的弭兵建議表示支持,這就是弭兵會盟提供了基礎。
三、楚國也想和平
晉國希望和平,楚國也不例外,因為長期的爭霸戰爭給其帶來沉重的負擔。同時,在晉國的幫助下,楚國在東部還出現了一位強敵,即吳國。起初的時候,吳國的經濟文化是非常落后的。為制衡楚國,晉國派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之后,申公巫臣向吳國傳授了不少軍事技術,“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
之后,巫臣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了吳國,晉國不遺余力地幫助吳國發展,“凡中國之長技皆與吳共之”。之后,吳國迅速崛起,成為楚國的勁敵。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希望能夠暫時停止與晉國的戰爭,能夠專心對付吳國。所以,當宋國提出“弭兵會盟”的建議后,楚國對此也表示支持。最終,諸國先后兩次會盟,實現了短暫的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