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一個70后學化工的,咋就管起了一千萬人的吃喝拉撒住行了?這就像拿試管的手,突然要掌管城市的交通地圖,反差感是不是有點大?其實,這位常州副市長,從基層團干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條路他走了28年。
話說這位老兄,土生土長的蘇南人,當年從南京化工學院畢業,直接扎進了溧陽共青團,那可是1993年的夏天,知了叫得震天響。別看他是個書生,搞起實際工作來一點不含糊。95年的時候,他就搞了個“百名青年下車間”的活動,把大學里的技術引到鄉鎮企業里去,一下子就幫玻璃鋼廠省了300多萬!想想那會兒,他騎著二八大杠,褲腿一卷就往車間鉆,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化工方程式,跟老師傅討論起窯爐溫度控制頭頭是道,比技術員還專業,真是絕了!
后來,2003年,他34歲就當上了團市委書記,沒多久又調到市委組織部當副部長,這在當時可是破天荒的事兒。有人說,這就像在平靜的湖面扔了個炸彈,一下子炸開了干部年輕化的口子。再后來,他又去了戚墅堰區,搞了個“項目一線考察法”,招商引資的成績蹭蹭往上漲,厲害吧?這方法后來還被寫進了江蘇省的官方文件里,牛!
到了2014年,他去了金壇當區長,那幾年金壇的變化,就像開了掛一樣。撤市設區第一年,基礎設施建設搞得熱火朝天,投入增加了82%,但政府的債務率反而下降了5.3個百分點,這就像玩雜技,難度系數五顆星!還有,他搞了個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讓25萬農村居民喝上了跟城里一樣的太湖水。以前農村人要花50塊錢買凈水器濾芯,現在直接擰開水龍頭就能泡碧螺春了,這日子,滋潤!
不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2021年他分管住建后,搞了個“非成套住房改造三年行動”,也有人吐槽。有的老小區加裝電梯,住高層的拍手叫好,住低層的就抱怨施工噪音擾民,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各有各的道理。但數據顯示,改造后小區的房價漲了28%,比全市平均漲幅高出一大截。這位副市長說,搞民生工作就像炒菜,不能只盯著火候,還得考慮一桌菜的搭配,這話說得有水平!
這位副市長,說起專業術語來也是一套一套的。在長三角交通一體化論壇上,他用“聚合反應”來比喻多式聯運體系建設,說滬寧沿江高鐵是引發劑,常州南站是催化劑,要讓人才、資金、技術像活性分子一樣高效碰撞。這化工思維用在城市管理上,還真有點意思,搞出了“智慧停車云平臺”、“農村物流三級節點”這些新玩意兒,專家都夸他獨樹一幟!
別看他是搞大項目的,對老百姓的柴米油鹽也上心。他改造菜市場,用的都是高科技,什么納米涂層防滑地磚、分子篩吸附技術,把魚攤子都搞得像實驗室一樣,魚販子都說現在收攤能早半小時,因為清潔效率提高了。這些小細節,真是暖到人心坎里了。
有人問他,共青團的經歷對他現在的工作有啥影響?他說,團組織就像青春的緩沖溶液,既能中和理想與現實的酸堿度,又能保持奮斗濃度的穩定性。這話說得真有化學味兒!
現在,常州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這位副市長還在自考《智慧城市管理》,說是要在鄉村振興領域搞“物聯網+合作社”的新模式。就像他辦公室那盆精心打理的六月雪盆栽,這位從化工領域走出的城市園丁,還在不斷地探索發展與民生的平衡點。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人的專業背景,到底會對他的執政理念產生多大的影響?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發展與民生?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免責聲明:本文的時間、過程、圖片,人物信息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均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觀眾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