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漢語詞匯寶庫中,“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大家耳熟能詳,可你知道它所代表的真實距離,以及背后有著怎樣精彩的故事嗎?
先來說說“退避三舍”的距離?!吧帷痹诠糯且粋€長度單位,指的是兩個驛站之間的距離。據古籍記載,一“舍”等于30里,那“三舍”就是90里,即45公里。
想象一下,這差不多相當于在一個中等城市里,從城市一端到另一端的較遠距離,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邁出的一步之遙。
接下來咱們看看這個成語的來歷。這得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故事的主角是晉國公子重耳。
重耳原本在晉國是很有希望繼承王位的公子,可由于宮廷斗爭激烈,他被迫流亡他國,這一漂泊就是十九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他歷盡艱辛,游歷了許多國家。
當重耳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熱情地接待了他,畢竟楚成王眼光長遠,覺得重耳以后說不定能成就大業,和楚國建立良好關系。
有一次,楚成王為了考驗重耳,就問他,“要是將來你回到晉國執掌政權,用什么來報答我呢?”
重耳思考片刻回答,“金銀珠寶楚國有的是,犀牛、象牙等珍稀物產也很豐富,我真不知道拿什么報答您。”
“如果承蒙大王厚愛,我能回到晉國,一旦晉楚兩國交戰,我就讓晉軍退避三舍,以此來表達我的感恩之情?!?/p>
楚成王聽了哈哈大笑,覺得這公子說話挺有意思,但也沒把這話太當回事。
然而,后來重耳還真回到了晉國,并且成為了晉文公。沒過多久,晉楚兩國由于利益沖突,在城濮這個地方打起了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晉文公重耳為了兌現當年對楚成王(其時楚成王已故,實際交戰方是楚將子玉)的承諾,命令晉軍主動后退90里,也就是“退避三舍”。這一舉動看似示弱,實則非常高明。
一方面,它在道義上占據了制高點,給天下人一種晉國講究信用、不愿輕易與楚國沖突的感覺。
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調整了戰場態勢,避開了楚軍的鋒芒,為自己尋找更有利的戰機。
最終,晉文公率領的晉軍,在戰爭中憑借智謀和勇力,成功擊敗了楚軍,奠定了晉國的霸業。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就由此而來,它不僅僅是說一種退讓的距離,更體現了一種在紛繁復雜局勢下,以退為進、守信重諾的智慧和謀略。
這個成語所蘊含的道理,放在今天的人際交往、國際關系等諸多方面,依然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
現代商戰中,這個策略演化出“以退為進”的競爭哲學。某國產手機品牌曾主動退出低端市場,專注技術研發,最終實現高端突破,正是古智慧的現代演繹。
當我們在談判桌上說“退避三舍”時,傳承的不僅是誠信美德,更是對局勢的精準判斷。
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寸步不讓,而在于知道何時后退才能跳得更遠。就像拉弓射箭,后退的力度決定了箭矢的射程。
親愛的朋友,您對“退避三舍”這個成語還有何理解?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