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瀘州5月13日電(記者 岳依桐)“近年來,我國涌現出越來越多年輕一代文物技能人才,這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13日,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韋荃在四川瀘州表示,但文物保護與修復是一項需要長期堅守的事業,僅有一腔熱血不夠,還要耐得住寂寞,并保持學習和進步。
四川技能大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正在此間進行。包括韋荃在內的多位資深專家受邀擔任專家顧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們均表示樂見行業“新血”不斷加入,但也指出對專業人才而言,情懷、知識、技能缺一不可。
13日,四川技能大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現場。何美錕 攝
從業42年的韋荃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文物保護修復涉及知識面很廣,我們不僅需要保護和修復文物本體,還需要盡可能多地提取、恢復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等價值。”韋荃說,“從不知到少知再到多知,認知越清楚,對文物的保護修復才能越科學,所以從業者需要長期學習、不斷進步。”
四川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智彬從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角度談道,這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技能性都非常強的工作。從業者需要熟悉和掌握國家基本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要求,還需要有很高的技能水平。
13日,四川技能大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現場。何美錕 攝
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四川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原會長朱小南從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已有46年,見證了行業人才培養機制的不斷發展。他告訴記者,過去文保人才培養多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但如今高校相關專業設置日趨完善、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各類技能比賽“以賽促學”,年輕一代從業者擁有更好的學習和交流平臺。
談及“是否擔心年輕人一腔熱血入行后又熱情減退”這一話題,朱小南笑著搖頭。他說,“時至今日,每當我看見一個古建筑,都好像能和其對話,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感情連接。我相信年輕人也能在工作中感受到這種連接并產生情感。”
朱小南還談道,就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的原則隨時代發展在不斷更新一般,希望年輕一代在學好傳統技術方法,運用好傳統材料的同時,也把現代科學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更好地運用到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為行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貢獻更多新生力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