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甘兩省三縣區文博推介活動在民和“首秀”
同學們體驗“手繪彩陶”。陳俊 石延壽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5月13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聯合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開展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該活動在民和縣拉開序幕,通過實物展示、展板推介、陶罐彩繪等形式,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文物魅力。
活動現場,來自民和、紅古、積石山等兩省三縣區博物館工作人員現場向觀眾介紹文物展板和展出實物,多視角推介三縣區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出土的珍貴文物,講解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讓現場觀眾零距離感受文物魅力的同時,也接受了一次生動有趣的文物保護普法教育。觀眾王先生不由感慨道:不聽不知道,一聽真奇妙,一個壇壇罐罐的背后,原來藏著這么多的歷史文化內涵。
當天,民和縣東垣小學的225名小學生也來到現場參加“手繪彩陶”主題實踐研學課堂,真切感受古代匠師在陶瓷器上作畫的技藝。“今天不僅學到了課堂之外的知識,也在一筆一畫中增強了對彩陶藝術的熱愛。”東垣小學四年級同學馬子涵說。
據介紹,當日的活動是兩省三縣區文博活動的首秀,接下來三縣區還將在喇家考古遺址公園、民和縣峽門鎮中心學校、蘭州市紅古區、臨夏州積石山縣接續開展活動,進一步深化博物館教育功能,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博走進生活、深入人心。
近年來,民和縣在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及社會教育等方面積極作為,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深化博物館教育功能,以新穎形式展現文博魅力。尤其是1981年喇家遺址被發現后,經過多年考古發掘,出土的“世界第一碗面”將面條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黃河磬王”、大而薄的玉刀等珍貴文物,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價值。
(來源:青海日報)
(陳俊 石延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