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近日,江蘇揚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運營商營業廳辦理手機卡時,因無法完成刷臉驗證,無奈之下,只能以親屬的名義開通手機卡。管先生表示,他的眼部殘疾狀況肉眼可辨,但營業廳以“相關規定”為由要求其刷臉驗證。(5月13日央廣網)
如今,刷臉認證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辦銀行卡、手機卡,甚至進出小區門禁等都需要刷臉。人臉識別技術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通過精準識別身份,有效防范盜用、冒用等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對維護社會秩序、高效辦理業務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在追求技術帶來的便利時,我們卻不能忽視那些因生理缺陷等原因無法適應這項技術的特殊群體。對于盲人、人臉燒傷患者、腦癱患者、面癱患者等特殊群體而言,刷臉認證成為了難以跨越的障礙。強制要求他們完成刷臉識別、否則不予辦理相關業務,這不僅缺乏人文關懷,更是一種變相歧視,剝奪了他們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合法權益。
從法律角度看,即將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實現相同目的或達到同等業務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臉識別技術方式的,不得將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唯一驗證方式;若個人不同意通過人臉信息進行身份驗證,應當為其提供其他合理且便捷的身份驗證方式。此外,在處理殘疾人、老年人人臉信息時,必須符合無障礙環境建設相關規定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則。涉事營業廳的做法顯然與《辦法》規定相悖。
面對特殊群體在刷臉認證中遇到的難題,有效避免出現類似要求盲人眨眼認證這般“睜眼瞎”的荒唐事,相關企業和機構應積極探索解決方案。比如,運營商可以引入指紋驗證、聲紋驗證等其他生物識別技術作為刷臉驗證的補充或替代方式。同時,加強人工審核環節,在特殊群體出示有效身份證件、殘疾證等證明材料后,由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人工核實,確保人證相符。在這方面,一些地方已經有了成功的嘗試,如揚州另一家營業廳針對殘疾人辦理手機卡,采用拍照留檔替代人臉識別的方式,既保障了業務辦理的合規性,又體現了對特殊群體的關懷。
此外,技術開發者在研發人臉識別技術及相關應用時,也應將特殊群體的需求納入考量,進行殘障包容性評估,從源頭上提升技術的普適性。政府部門則要強化監管,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相關法規政策,對于拒不整改、依然歧視特殊群體的企業依法予以處罰。只有多方協同發力,才能讓人臉識別技術在發揮其優勢的同時,不落下任何一個群體,真正實現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和諧統一,讓技術應用更有溫度。
來源:羊城晚報 2025年05月14日 版次:A07 欄目:街談巷議 作者:吳睿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