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云南頻道
人民網記者 劉怡
碼頭邊,王朝華送走最后一批游客,抹了把汗,順手翻開隨身的小本,邊翻邊算:“‘五一’假期這幾天,游客挺多,村里碼頭一共接待了3675人。”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數,他又低頭算了一遍,“這幾天的游船收入,一共是110530元。”作為村小組副組長,王朝華管著村里的碼頭游船,碼頭進出的每一筆錢,他都算得清清楚楚。
王朝華的身后,陽光灑在瀘沽湖面,湖水澄澈如鏡,倒映著藍天白云,幾條木船悠悠劃過,船工搖著木槳攪碎一湖金波。遠處,青翠的群山連綿起伏,與湖光山色相互映襯,美不勝收。
位于滇川交界處的瀘沽湖,是我國第三水深高原淡水湖泊,流域沿岸居住著納西族、普米族、漢族、彝族等7個民族。這幾年,憑借旖旎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摩梭風情,瀘沽湖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沿湖周邊順勢發展起了旅游業。
借著旅游發展的好勢頭,王朝華所在的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落水村委會三家村小組,也搞起了游船、篝火晚會等旅游業態。
“以前打魚摸蝦餓死全家。”50歲的三家村村民王登軍沒想到,吃上了“旅游飯”后,大伙的日子越過越好。如今,除了家里房屋出租做民宿的租金收入外,每天還能拿到村里游船和篝火晚會的分紅。
游客多了,錢袋子鼓了,村民們與瀘沽湖的關系也更緊密了。“以前在湖里捕魚,一天就忙活幾個小時,現在發展旅游了,村里人的主要收入都靠游船,一天到晚都守在船上。”王朝華說,大伙都指著瀘沽湖發展,它在大家心里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為保護水質,瀘沽湖內不允許機帆船進入,游湖、運輸只能依靠當地特有的獨木船——豬槽船。人民網記者 劉怡攝
不過,當地人明白,守著綠水青山,發展的根本還在于生態保護。
幾年前,為保護瀘沽湖,在政府號召下,以前臨湖而居的王登軍,與村里的一些人家,遷到了離湖幾百米的地方。“人退湖進”,退出的區域,經過生態修復,蘆葦搖曳、水天一色,搖身一變成為了環湖生態廊道和濕地。
保護不止于此。三家村還把護湖寫進了村規民約:每月逢五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得出人,到村前村后的沿湖岸邊撿垃圾、打掃衛生。為了保護瀘沽湖的水質,整個瀘沽湖內,除急救船外,其他機帆船都不允許進湖。游湖、運輸咋辦?只能坐當地特有的獨木船——豬槽船,船工搖著木槳,在船上看碧波蕩漾、水天一色。
三家村正是瀘沽湖生態保護長卷中的一抹生動剪影,在這片碧水青山間,更多動人故事正不斷上演。
瀘沽湖四周翠綠的群山連綿起伏,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人民網記者 劉怡攝
2023年12月,云南省頒布實施《云南省瀘沽湖保護條例》。政策春風為湖泊保護帶來了新動能,麗江瀘沽湖管理局以規劃引領、保護優先、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綠色發展為抓手,通過申請發行國家專債、省補資金和貸款融資等形式累計投入20億元,實施了一級保護區生態搬遷、環湖截污、垃圾減量化處理、入湖河道治理、摩梭小鎮、女兒國鎮供水工程、湖濱生態帶建設等一大批保護治理項目。
流域內村落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處理廠拔地而起、建設智慧瀘沽湖管理系統……這幾年,瀘沽湖的治理保護不僅“硬件”升級,更有“軟件”保障。2019年,滇川兩地聯合推出保護治理瀘沽湖“1+3”方案,建立起跨省、跨部門監管與應急協調聯動機制,開展封湖禁捕、聯合疏浚、環境及旅游聯合執法、水上應急等工作,跨省湖泊湖長高層次議事協調平臺也就此搭建。
走進智慧瀘沽湖管理中心,眼前的大屏上瀘沽湖流域地圖清晰呈現。在這個集水質監測、視頻監控、森林防火監測系統、網絡建設工程等于一體的智慧湖泊管理系統上,瀘沽湖的各項實時數據一目了然。多措并舉下,瀘沽湖保護正從“一湖之治”邁向“流域之治”。
如今,瀘沽湖水位始終穩定保持法定水位線,常年穩定保持水質優等,生態美成為了瀘沽湖最耀眼的底色。
湖光山色中,人與湖相互依存、共生共榮。沿湖村民守護著瀘沽湖,也見證著這里的發展,更是生態紅利實實在在的受益人。“瀘沽湖在我們心里的地位,和格姆女神山一樣高。”對著湖對岸的格姆女神山,王朝華說,“我們一定會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好瀘沽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