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人:夏世鋆,男,1923年9月出生,1949年11參加稅務工作,1983年6月退休,退休前任湖南省臨武縣原稅務局稅政股股長。口述歷史時間,1988年7月,夏世鋆同志于1993年5月去世。
湖南和平解放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11月25日郴縣專區成立。12月初,湖南省稅務局林夢非局長派陳兵同志帶領我們一行16人到郴縣,組建郴縣專區稅務局。我們從長沙出發到郴縣,在當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完成建局任務,展開工作,陳兵同志擔任局長,我在稅務科任科員。
湖南省稅務局第一任局長林夢非同志
隨著革命形勢迅速發展,陸續有新同志補充到稅局,其中有從部隊轉業的一批同志,有湖南省人民革命大學分配來的學員,還有湖南省稅務局稅訓班分配來的同志。
1950年4月,郴縣專署的桂陽、宜章、永興3個縣的稅務局相繼建立。有一天,臨武縣縣長熊子烈到我們郴縣專區稅務局,向陳兵同志提出建立臨武縣稅務局的要求。熊子烈縣長詳盡地介紹了臨武的情況,特別提到了東部的牛頭汾和水東,這里船運與廣東坪石、樂昌相通,古代是供應兩州八縣粵鹽的集散地;南部的土橋,緊鄰廣東星子,也是一條運鹽通道;北部有香花嶺礦山;西部有湖南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塘村圩。大家一致認為,臨武縣稅源很好,熊子烈縣長臨別時希望專區稅局盡快配備干部,建立臨武縣稅務機構。
郴州到臨武縣
1950年5月初,郴縣專區稅務局確定了人選,決定建立臨武、藍山、嘉禾、資興4縣級稅務局。臨武稅務局由縣委朱漢云秘書代局長,彭昌雪和我負責征收,羅長庚同志負責會計票證。還有地方干部和從學校派來的李家駜、鄧天助、鄧友邦、曹安波、胡式民、蔣聲良共6人。
那時,從郴縣到臨武沒有公路,我們奉命組建臨武縣稅務局的十名同志,從郴縣到臨武只能靠兩條腿走路,背著行李和步槍,第一天行程60公里,晚上睡在桂陽的新塘。伙鋪老板告訴我們說,“你們來的路近來比較平靜,前面要經過沙田附近,但聽說土匪頭子蕭亮越獄逃跑,蕭亮的老家在那邊,可要留點神。”
第二天起程時,朱漢云同志安排臨武籍的胡式民走在前面探路,并交代他要提高警惕,同時要大家將步槍全部裝上子彈,以備不測。到了龍口山吃早餐,這里是范卓同志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時住過較長時間的地方,群眾基礎較好。當地群眾告訴我們說:“無事,放心走。”離開龍口山不遠,左側遠處傳來零星槍聲。朱漢云同志讓大家沉住氣,不要發出聲響,他自己背著槍,趕到前面與胡式民同行。
五十年代初的革命干部
一路小心謹慎,到了土地圩,沒有遇到什么情況,中餐后繼續走,下午7點左右,我們到達臨武縣城。熊子烈縣長與縣里的干部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晚飯后,縣財政科副科長賀文藻同志,帶著我們來到一處院子。他介紹說,“這處院落叫曹家祠堂,1937年國民政府臨武縣稅務機構就設在這里。后來稅局搬走,這里改為“湘桂旅社”,解放旅社停業,想不到我們人民政府的稅務局也建立到這里了!”朱漢云同志對大家說:“我們一定要完成任務!支援前線!廉潔奉公!讓臨武縣的商民看到我們是人民的工作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絕不一樣!”
我們利用三天的時間,把曹家祠堂里里外外整理了一遍,辦公、宿舍、食堂、廁所,都安排妥當,四天后,大門外掛起了臨武縣人民政府稅務局牌子。不過第一天辦公,只收到兩頭豬的屠宰稅。
5月底,朱云漢同志讓彭昌雪、我和其他幾位同志,分別到牛頭份、水東、沙田、楚江、麥市、香花嶺等地調查研究,一方面了解稅源情況,另一方面考察設稅務所的地點。
6月初,由李家駜同志到水東成立稅務所。這里經常有四五十艘船來往于坪石、樂昌,運出的有鐵煤、鉛、生豬、礬石、糧食、皮,白蠟、須草等,運進來的有棉紗、布匹、百貨、煤油、鹽等,是當時貨物集運地;同時,派出鄧天助到土橋成立稅務所,這里自古為楚粵通道,(1944年臨武縣長薛純武以大縣聯防主任身份,借為抗日自衛隊籌款名義,在此設鹽卡,主要征收鹽稅。)
9月,郴縣專區稅務局又派來張海航等3位同志,李維瑞同志也病愈報到,于是又組建了楚江稅務所,地址在楚江圩。
湖南省稅訓班的介紹
1951年,葉楓等一大批同志先后來到臨武縣報到。郴州專區(1950年11月郴縣專區更名為郴州專區)稅務培訓班結束后,又調來馮寶生等十多人,力量大增,全縣共設立5個稅務所,2個稅務組。這時,縣局的人也多了,原來的曹家祠堂不夠用,便遷到城隍廟內辦公。臨武縣稅務局的建制,就是在這樣一步步地建立發展起來的。
五十年代初期,趕圩征稅,是稅工同志們的主要任務。圩場多的所,每天都要趕圩,遠的十多公里,近的也有五六公里,清晨匆忙煮好飯,吃了就走,到達圩場,已開始熱鬧起來了。一般一個圩場配備兩個稅工同志,既要檢查登記該繳稅的商品,督促商販納稅,又要點數、驗印、開票、收款,如果遇上不愿繳稅的,還要和他講道理,把稅收回來。
直到散圩時,我們才松一口氣。這時候,我們背著稅票包,稅款袋,饑腸轆轆地回稅所。回所后,總有一名同志輪流做飯,其他人清點票款,等到吃飯時,早已是萬家燈火了。第二天一早,又要去趕另外的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管是風霜雨雪、嚴寒酷暑,從來沒缺過一次圩。
1951年,湖南省稅務局了解稅工生活情況后,決定給每個趕場的同志每圩補助1000元(相當于二套人民幣1角錢相當于1斤米的價格),讓同志們感到無限的溫暖。當時,稅工實行生活包干制,每月115市斤大米定量,折價不過十二三萬元(相當于第二套人民幣12、13元);每年發二套單衣服和兩雙布鞋,除伙食費外,只有五、六萬元錢零花(相當于二套人民幣5、6元),像我這樣吃煙的男同志,只能用竹蔸蔸吃土煙絲,紙煙根部抽不起。生活雖是艱苦,但大家工作都盡心盡力去做。因為每個人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建設新中國!
湖南稅務通訊
盡管那時生活條件困難,但大家在廉潔奉公上不敢有絲毫松懈。建局不久,縣財政科介紹鎮南鋪一個姓楊的屠宰商來縣稅務局承包第三季度的屠宰稅。合同簽好后,這個姓楊的悄悄對經辦人員說:“額外送兩頭豬的屠宰稅作為酬謝,這是解放前的老規矩。”經辦人員告訴他:“現在是人民政府,收的錢都要歸國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當即把這兩頭豬的屠宰稅也加進合同里去了。局領導朱漢云及時抓住這個事例教育大家。同志們說革命干部一定要廉潔奉公,反對貪污受賄。
1951年夏,水東稅務所,有一次因趕圩收稅,忙得忘了買米。向群眾借米,按他們和周圍群眾的關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為了避免群眾以借轉送而違反紀律,就干脆不借。用院里的李子果充饑,這樣堅持了半天。
稅務干部應有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不僅使群眾對人民稅務工作逐漸有了正確的看法,而且有的由阻力變為動力,從而形成了群眾性協稅護稅的風氣。一些私營工商戶也積極與我們合作,經常向我們提供稅收的一些線索。
1951年初冬,在鞭炮上驗印的查驗戳被盜,因事關重大,我們立即向公安局報案。為便于破案,暫時沒有對外宣布。十多天后,有個商人向我們反映:前幾天,西城一個姓龍的挑了一擔鞭炮去廣東連縣的星子,鞭炮上蓋了印,但沒有稅票,成交后,被星子稅務所發現,制止了付款。聽到這消息后,我們立即核查這個姓龍的交稅情況,經查實,他最近未交過稅。我們通過多方分析,認定這姓龍的盜印的可能性很大。為了查實清楚,次日我們即趕去星子,會同星子稅務所的同志看貨驗證,發現所蓋查驗戳號碼與遺失號碼相同,遂取具證明,帶了偷稅的樣品回縣。途經土橋鄉時,我們先用電話向縣局匯報。劉仲局長隨即會同公安、法院的干部到西城這個姓龍的家里追查。在鐵的事實面前,這個姓龍的才從豬欄屋的石板下取出查驗戳上交。等我們趕回縣城時,已是人贓俱獲了。
對偷稅漏稅行為進行舉報的,時有出現。有些是連人帶貨被群眾扭送到稅務機關來的。楚江盧家圩群眾一次攔截從藍山來的漏稅米酒十多擔,他們派人押送到楚江稅務所處理。土橋的九澤水和兩廣等地的群眾,攔截漏稅的茶油、鞭炮,立即送到土橋稅務所處理,維護了國家的稅收。
在稅務干部和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新創建的臨武稅務局很快走上了工作正軌。
口述歷史人:夏世鋆,男,1923年9月出生,1949年11參加稅務工作,1983年6月退休,退休前任湖南省臨武縣原稅務局稅政股股長。口述歷史時間,1988年7月,夏世鋆同志于1993年5月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