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啟東蒲松波
廣元地處秦巴山區,生態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在鄉村振興方面有著堅實的基礎和獨特的優勢。近年來,該市通過深入實施“五大行動”創新構建“五位一體”發展體系,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在巴蜀大地書寫具有廣元特色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傳統村落涅槃重生
廣元擁有豐富的傳統村落資源,這些村落承載厚重的歷史文化,是鄉村的根脈所在。為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市里在傳統村落保護中開創"基因圖譜+場景營造"雙軌模式,實現了古村落的“形”與“神”的統一:昭化區昭化鎮牛頭村,不僅保留了傳統民居的原始風貌,還深入挖掘其獨特的民俗文化。通過修繕和保護,古老的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依托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建立建筑數據庫,實現“一屋一碼”數字化管理;通過引入沉浸式劇本游《蜀道千年》,游客轉化率提升60%,帶動周邊民宿集群發展,2024年文旅綜合收入突破八千萬元。目前,昭化區已認定 1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9個省、市級傳統村落,傳統民居1500余棟,成為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縣。利州區榮山鎮宋坪村同樣走出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該村充分利用原始風貌保存完好的優勢,結合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文旅資源,推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劍閣雙旗村創新“建筑針灸”改造法,保留26處明清院落肌理的同時,植入現代藝術裝置打造“時空折疊”美學空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案例。全市建立“1+N”非遺活化體系,開發木雕儺面、麻柳刺繡等32類文創產品,形成“非遺傳承人+設計團隊+電商平臺”產業閉環,傳統工藝年產值達2.3億元。
綠色產業生態蝶變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撐,廣元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構建“立體農業+碳匯經濟”雙輪驅動系統,以生態為基、產業為翼不斷探索綠色發展之路。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依托生態資源稟賦,通過產業創新、農旅融合等實現從“空心村”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的華麗蝶變。以獼猴桃、雪梨等為主導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延伸發展相關工業項目,借助成都“岫云湯館”體驗店,生態食材直達城市餐桌,帶動周邊眾多農戶加入品牌生產計劃。昭化區虎跳鎮三公村石榴園與酒業公司合作,將傳統石榴鮮果種植升級為全產業鏈開發,開創了“樹上結金果、車間釀瓊漿”的綠色經濟新范式,畝均產值從1.2萬元躍升至8.6萬元,帶動周邊132戶果農年均增收4.3萬元。旺蒼縣木門鎮三合村過去的“三跑田蝶變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依托茶產業發展不斷壯大茶園規模,形成“春采茶、秋收菌、冬研學”的全季產業鏈,帶動戶均增收4.2萬元。全市建立農產品區塊鏈溯源平臺,覆蓋86家企業278個產品,通過歐盟SGS認證的有機農產品出口額年增45%。青川唐家河片區發展生態康養產業利用負氧離子監測數據開發“呼吸權”交易產品,開創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市里按照“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思路組建多個產業工作專班,全域推進各級現代農業園區和村級產業園建設,帶動庭院經濟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發展格局。
數字賦能的智慧轉型
在鄉村振興征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廣元市積極探索科技賦能鄉村發展新模式為鄉村建設注入新動力,打造“云上鄉村”數字生態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劍門關鎮實施的“數字孿生村莊”項目,通過5G+北斗高精度定位實現農田墑情、病蟲害等18項數據的實時孿生映射,使農藥使用量減少32%。朝天區建立的“AI村官”系統集成政策解讀、糾紛調解等136項功能,處理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5倍。全市培育出“云耕者”“蜀道鮮”等12個區域性農業大數據平臺,建成智能冷鏈物流中心8個,農產品流通損耗率從25%降至8%。特別在電商領域創新“村播學院+產業帶直播”模式,2024年培育百萬粉絲級三農主播23人,全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41.6億元,同比增長78%。
廣元市鄉村振興促進會與中應建新能源科技(安徽)公司合作的“馭風行動”項目,是科技賦能鄉村的典型代表。該項目為全國鄉鎮免費安裝光風一體新能源微風發電路燈桿,不僅讓鄉村夜晚亮起來,還將風光發電技術與智慧照明系統深度融合。路燈桿具備多種功能,如5G微基站功能實現鄉村區域5G網絡全覆蓋,智能控制系統優化發電效率,余電并入電網形成可持續能源循環體系等。項目采用“5G光風一體”技術方案創新建立“市 - 縣 - 鄉”三級管理架構,采用“村集體 + 企業 + 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來經濟、民生、治理等多方面的顯著效益,不僅解決了鄉村照明問題,還為鄉村產業發展、信息化建設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助力廣元市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廣元特色農產品品牌,構建廣元“宇宙空間”數字經濟生態,培育鄉村振興人才,市鄉村振興促進會借助國美通通AI社交集團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社交電商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服務能力,就共同推進廣元市鄉村振興數字農業、智慧文旅、電子商務、數字鄉村、數字化轉型升級達成戰略合作,選點投資打造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樣板村,以農村三產融合為抓手,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進而實現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的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真正落地實現。
黨建引領聚變效應
黨建引領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廣元市通過加強黨建工作,引領產業集群發展,為鄉村發展凝聚強大力量。利州區探索產業集群黨建新模式,以集群黨委為牽引,整合種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校(院)產學研合作平臺,成立紅梨和食用菌產業集群黨委。通過建立健全工作規則、搭建議事平臺、抽調骨干脫產攻堅等措施,打破了企業、部門、院校壁壘,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新建紅梨產業集群黨群服務中心,構建“1 + 5”服務矩陣,舉辦各類活動,指導建成母本基地、篩選優良性狀單株等,實行“政府主導 + 公司主體”品牌建設機制,開展特色活動,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通過“龍頭企業 + 基地 + 農戶”聯農帶農機制,讓眾多群眾增收致富通過建立"雙培雙帶"機制(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把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發展黨員示范園46個,帶動技術革新23項。創新"黨建聯建責任田"制度,將127名機關黨員編入產業網格,解決土地流轉、品牌維權等實際問題286件。昭化區建立的“產業黨委+專項工作組”架構,統籌23個部門98項涉農政策,形成“政策工具包”精準投放機制。全市推廣“黨員技術經紀人”制度,412名持證經紀人對接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項目57個,創造經濟效益超9億元。這種組織創新使基層黨組織資源整合能力提升3倍,群眾滿意度達98.7%。
創新機制的振興密碼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廣元市創新“四個一批”模式,打造脫貧地區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樣板。通過摸清底數“一張單”、精準分類“一把尺”、制定“一類一方案”等措施,對經營性項目進行精準分類和差異化發展。目前,多數經營性項目取得較好實效。旺蒼縣試點“宅基地三權分置+文旅開發”制度,盤活閑置農房487套,引入社會資本3.2億元建設藝術村落。在金融服務端建立鄉村振興風險補償基金池,開發“茶園貸”“菌棚保”等12種特色金融產品,2024年涉農貸款余額增長26%。特別在聯農帶農機制上,青川縣創建的“三級梯度合作社”體系(縣聯社-鄉鎮聯合社-村合作社),通過統購統銷降低生產成本18%,溢價收購提升農戶收益23%。這些制度創新使全市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至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個點。
在“四新同建”方面,打造全鏈融合“新樣板”,建設眾多現代農(林)園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綠色發展“新典范”,選育培優新品種,創建名優品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打造合作經營“新標桿”,組建產業化聯合體,推動農產品銷售;打造創新驅動“新高地”,破解發展難題,提升幫扶產業創新驅動能力。同時,通過建產業幫扶農場、就業幫扶車間、帶農幫扶攤點、幫扶服務中心“四大平臺”,帶動群眾立足產業穩定增收。并采取組建重點產業專班、回引下鄉返鄉創新創業人才、深化土地托管服務試點、加大財政金融扶持“三大實招”,夯實幫扶產業發展保障支撐。2024 年,廣元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均有良好表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較高,多個縣區在農業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相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和美鄉村的生態構建
廣元市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建筑改造、產業轉型、文化活化等方面找到傳統元素與現代需求的結合點,讓鄉村在變化中保持本色,在發展中留住鄉愁。通過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治理等措施,實現了鄉村的和美發展。例如,廣元市朝天區朝天鎮青云村通過建設“川善治——云端上的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了村民說事、黨群服務、三務公開、辦事清單等事項的線上辦理,提升了鄉村治理的精細化和智慧化水平。
廣元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同時加大對外來人才的引進,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機制形成虹吸效應。實施“候鳥科學家”計劃,柔性引進中國農科院等12家院所專家,建立“周末實驗室”解決產業技術瓶頸47項。創新“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吸引326名企業家、藝術家駐村創業,帶動社會投資11億元。在職業農民培育方面,建立“四階遞進”培訓體系(基礎技能-專項技術-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年培訓量達2.8萬人次。劍閣縣創建的“人才飛地”模式,在成都設立離岸研發中心,實現異“地研發、廣元轉化”。全市人才振興指數較三年前提升42%,形成“院士工作站攻關核心技術、鄉土人才帶動特色產業、新農人激活新興業態”的立體格局。如蒼溪縣山水村通過人才回引,解決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人才難題;廣元市深入開展各類引才活動,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培育農村電商人才、高素質農民、新業態人才等,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該市正以“千萬工程”經驗為指引,深化“五化協同”發展路徑(生態化保護、產業化運營、數字化賦能、組織化引領、人文化滋養),全力打造川陜革命老區和秦巴山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我們堅信,通過持續探索實踐,廣元必將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創新經驗,讓希望的田野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作者單位:廣元市鄉村振興促進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