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人:蔣書吟,男,1938年6月出生,1952年7月參加并從事稅務工作,1993年10月退休,退休前在新疆克拉瑪依市國家稅務局工作。采訪時間2007年。
解放軍進入迪化
1949年9月19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2日,伊犁、塔城、阿山(阿勒泰)三區的最高政治組織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簡稱新盟)塔城專區委員會組織各族群眾在塔城廣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
各族人民與解放軍歡慶新中國誕生
塔城縣有個維族商人叫沙依提·依明,把自己家的房子騰出四間,讓解放軍戰士居住,還把房子周圍的幾畝空地也給他們種菜。
在我的印象中,解放軍身著黃綠軍裝,待人和善,經常幫助附近的老百姓干活,駐地的房頂上,始終豎立著一面鮮艷的紅旗,遠遠就能看得到。
勞動中的解放軍戰士
1952年,我剛滿14歲,因為家庭情況,不能繼續讀書,就在塔城專區(駐塔城)參加了革命工作,因為懂維文和漢字,被分配到稅務局。
稅務工作十分繁重,白天搞征管,晚上搞運動,有家也不能回,吃住都在局里。
我當時什么也不懂,被安排在稅務站幫忙,檢查進出集市的商人是否照章納稅,路過家門也不敢回家,怕違反勞動紀律。抱著多學本領多干事的態度,虛心向老師傅請教,認真做好每一件工作。為了學習珠算,我整天抱著個大算盤,在床上也不忘背口訣,常常練著練著就睡著了。吃飯是在食堂上大灶,每月可以領到的津貼,只可購買到幾十斤小米。出差沒有補貼還得背行李,帶干糧,可是從沒聽說誰鬧工資少,誰要求調換工作崗位的。
運動宣傳
1952年底,為配合國家實行專賣制度,對個人經營糧食、煙、酒行業進行了取締,稅務局查到這些行業偷稅,就沒收其生產工具,停止生產。為了滿足市場供應,我們就輪流到塔城酒廠勞動。由于酒廠是用沒收的私人酒房工具組建起來的,有時還會遇到被罰沒商人的追打。
1953年3月初,塔城專區稅務局局長郝建堂要到烏魯木齊參加自治區稅務局局長工作會議。郝局長是陜北來的老干部,五十多歲了,局里決定叫我跟著去,在路上照顧他。當時塔城到烏魯木齊沒有公路,更沒有汽車,我們搭乘一位維族商人的馬車,車上裝滿了羊皮、草料和行李,根本無法坐人,老局長就帶著我和商販一起跟著馬車徒步行走。
從塔城走到老風口
走了兩三天,到老風口時,我就累得不行了,心里后悔接了這苦差事。郝局長拿出在陜北當游擊隊長的本領,冒著寒冷,踏著冰雪,堅持著每天的行程。看我跟不上,就給我講他們游擊隊的故事,講干革命,就是讓天下的窮苦人翻身做主人!廢除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制度!革命隊伍來自于人民,目的就是要為為人民服務!不怕苦,不怕累,叫我向游擊隊的“紅小鬼”學習。
從塔城到烏蘇里,跟著郝局長整整走了14天,這趟“小長征”,使剛剛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我深受教育。(可以說,老局長的言行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們從烏蘇搭貨車到烏魯木齊,按時參加了會議。
1955 年,我17歲,被指派到額敏縣稅務局工作。局里只有我和柳秉岳兩個漢族干部,既沒食堂又沒宿舍,經局長批準,我們兩人晚上就睡在辦公室里,以辦公桌當床,白天在一家民族飯館搭伙。
五十年代的額敏縣
剛到額敏縣,我被安排在屠宰場收屠宰稅,當時不管食品廠還是個體屠宰戶及居民的牲畜,都要統一到屠宰場宰殺,過秤繳納屠宰稅,大畜還要征收交易稅。
每天早晨要五六點鐘趕到郊區的屠宰場,直到下午沒人宰殺牲畜了才能回來,1個馕和1壺水算是早、中餐,每天工作都在12個小時以上。屠宰場環境差,夏天臭死人,滿身是糞和血,成天和屠夫一樣,晚上回單位,脫掉衣服,到河溝里洗個澡,同事們才讓我進宿舍(笑)。到了冬季,新疆都有宰冬肉的習慣,我們吃過晚飯,還要再串街走巷去檢查,發現有在自己家殺牛宰羊的或者發現雪地上有血跡的,都要去做工作,宣傳稅法,征收屠宰稅。有時宣傳半天,才發現人家殺的是雞,不但不能收稅,還得賠禮道歉。
1957年3月,我調到和豐縣烏爾禾,參加籌建稅務所工作。現在大家都知道烏爾禾丹霞地貌,魔鬼城聞名世界。
烏爾禾丹霞地貌
烏爾禾鹽灘還是北疆,人、畜用鹽的最大產地。鹽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工農牧業、化工業都不可缺少,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鹽稅列為主要稅種。解放后,烏爾禾鹽灘沒有規劃管理,鹽販們趕著馬車、驢車、駱駝到鹽灘亂挖,運到北疆各地銷售。我們稅務所建立后,加強了對鹽的管理,每袋鹽都要過秤征稅。1957年下半年,和豐縣政府建立了和豐鹽場,禁止私挖亂采,保護了國家資源,使稅收收入,成為烏爾禾稅務所主要稅源。
1970年年初,由于水源的枯竭,烏爾禾的鹽業產量、質量急轉直下,水源相應減少。為了培養稅源,促產增收,根據公社牧民提供的線索,我和鹽場的4位領導,冒著嚴寒,騎駱駝,帶著冰塊(相當于干凈的淡水)沿著夏子街、莫索灣、石河子走向茫茫戈壁尋找新的鹽礦。白天走路尋找鹽灘,晚上啃著干馕,喝著冰水,圍著火堆睡覺,直到彈盡糧絕,鹽灘仍沒蹤影,只好返回。
巨大的露天鹽灘
休整半個月后,再次出發,請了公社牧工當向導,沿著古瑪納斯河床繼續尋找。整整走了7天,終于在百口泉以南的瑪納斯湖找到了天然大鹽灘。返回的路上,大家忘記了1個月來的艱苦和凍傷,興奮地計算其生產儲量和可創收價值。誰也沒有料到,這時一股特大寒流包圍了我們!大家耳朵、鼻子、臉都被凍壞,如果不是救援人員及時趕到,后果難以設想。我們所發現的鹽湖,現在仍然由和豐縣鹽業公司生產,成為和豐縣的主要財政收入和最大稅源之一。
令我難以忘記的,還有我們幫助烏爾禾天然瀝青礦,走出困境的一幕。烏爾禾瀝青礦是黑油山瀝青脈的延續。天然瀝青品質優良,曾經有著很好的銷售市場,也是烏爾禾的主要稅源。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受國際市場油價的沖擊,銷路出現很大的阻礙。
我們千方百計為他們想辦法開拓市場,聯系銷路,在天津、深圳、青島等地找到了幾家客戶,還請天津油漆廠的人到瀝青礦參觀了天然瀝青的挖掘現場,,們深深地體會到生產的不易,主動將價格提升到壓價前的水平。在我們的努力下,積壓在烏市火車站的庫存瀝青在短期內銷售一空,瀝青礦及時繳納了稅款。那年,烏爾禾稅務所工商稅收首次突破100萬元大關。企業領導送來了“稅企一家”的錦旗,市稅務局也給予了表彰。
“創業難,守業更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批一批的熱血青年投入到了稅收戰線上來。每接收一批青年,我都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烏爾禾從物質生活到工作條件,都是艱苦貧乏的,宿舍是借住外單位的小土房,吃飯得到石油工人食堂搭伙。這對物質生活優越、文化生活充實的城市青年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從天堂掉進地獄,情緒很難穩定,更談不上安心工作。
駱駝
我想到了我參加工作時,老局長對我的關懷教育,現在組織上和年輕人的父母能把他們交給我,是對我最大的信任,再苦再累也要帶好他們。平時,我在生活上關心他們、生火、打水、修火墻手把手地教,夏天給他們裝風扇,冬天幫他們糊窗子、釘門簾,時不時地還叫他們到家里來改善伙食。工作中互幫互學,耐心為他們講解稅收法規。行動上,要求他們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堅持“言傳身教”嚴格要求。每次外出工作,超過3公里以外的我都要親自跟著去。
與年輕人在一起
他們從實踐經歷中體會到,作為一名合格的稅務工作者,必須做好經受艱苦工作條件考驗的準備,事實上,他們做到了。有一次,一個賣魚的為了逃稅,趁我們不注意,搭拉煤的車跑掉了,錢和新、吳浩兩個年輕人騎摩托車追到農十師煤礦找到那人,收回480元的稅款。為480元,往返了140公里,他們沒有一點怨言,反而為能追回480元的稅款而感到欣慰,為國聚財的神圣責任感已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中。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很多,如張海東同志一心為工作,未能陪病重的老父親度過臨終的時刻;吳晉江為按期征收稅款,兩人騎1輛自行車往返20余公里到百口泉地區征稅..…
本文來自《為了共和國的稅收》略有校對、補充完善
口述歷史人:蔣書吟,男,1938年6月出生,1952年7月參加并從事稅務工作,1993年10月退休,退休前在新疆克拉瑪依市國家稅務局工作。采訪時間2007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