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江西撫州多個菜市場接連出現詭異現象。
不少菜販攤主收攤時發現,辛苦一天賺的錢里竟混著假幣。
更讓人氣憤的是,這些假幣幾乎全是從老人手里流出來的。
警方深入調查后發現,幕后黑手竟是一對夫妻。
他們在家自制假幣,專挑早市老人行騙,涉案金額高達20多萬元,有上千人被騙。
他們是如何操作的?為何能屢屢得手?隨著案件細節曝光,這場荒謬的“假幣流水線”逐漸浮出水面。
“地下印鈔廠”
2023年6月,江西撫州的何某龍、徐某花夫婦做了個“大膽決定”,把客廳改造成假幣作坊。
這對曾因使用假幣被處理過的夫妻,網購了3臺彩色打印機、12瓶專業油墨,甚至搞來特種紙張和裁紙工具,開啟了他們的造假生涯。
每天天沒亮,他們家里的打印機就開始嗡嗡作響,10元、20元,50元面值的假幣陸續出爐。
之所以都是一些小面額零錢,是因為他們從不囤貨,堅持“即產即銷”,當天印的假幣必須當天花完。
其實,這對夫妻的騙術并不新鮮,簡單地說,就是“先遞真錢,再換假幣”
兩人手段雖然不高明,但卻屢試不爽。
因為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早市上眼神不好的老年攤主。
在買菜交易時,他們會先遞上一張真鈔,等老人驗完準備找零時,突然改口:
“哎呀,我好像有零錢!”
這個時候商販一般不會懷疑有問題,他們就就趁機收回真鈔,迅速換成假幣遞回去。
老人往往因年紀大、反應慢,再加上早市人多嘈雜,一時難以察覺。
等發現時,騙子早已消失在人流中。
相同的“掉包計”夫妻倆在江西的7個縣區的早市反復上演。
他們專挑凌晨時段的流動攤販,因為這里老年人多,眼神不好、辨偽能力弱,且攤位周邊少有監控。
甚至,他們每周換一個作案區域,兩人自以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就能避開追查。卻不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5起舉報撕開突破口
2023年9月第一周,撫州警方接到5起農貿市場假幣報案,這比平時一個月的量還多。
而民警注意到,在報案過程中,所有受害者都提到了十分相似的細節:
嫌疑人先給真幣,再以“有零錢”為由換回,最后支付假幣。
這個時候,警方意識到,如此大批量大規模還有預謀,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使用假幣,背后很可能有偽造窩點!
確定這批假幣出自同一個幕后黑手后,警方當即開始了假幣的溯源工作。
這對夫妻自認為計劃天衣無縫:用家用打印機印假幣、頻繁更換作案地點、專挑監管薄弱的鄉村集市下手。
可他們忽略了一個致命細節—打印機的序列號。
警方在查獲的假幣上發現,所有鈔票的印刷特征高度一致,經技術比對,確認均出自同一批打印機。
當地警方立即調取監控,終于在臨川區一個早市拍到關鍵畫面:
一個女子在交易時頻繁掏兜換幣,動作不自然。
通過大數據比對前科人員,何某龍夫婦進入視線。
他們有多次使用假幣記錄,且近期頻繁出入多個縣區集市。
確定嫌疑人后,警方很快對這對夫妻倆展開了調查,最終在其家里發現了“硬核證據”:
3臺正在打印的機器、滿墻的油墨痕跡,以及一堆裁剪整齊的特種紙張,這些紙張,正是假幣的“原材料”。
目前,何某龍夫妻倆已經被警方帶走,即將接受法律的懲罰。
根據《刑法》第170條,偽造貨幣罪最低判3年。
何某龍夫婦涉案20多萬元,已經達到“情節嚴重”標準,量刑可能更高。
幕后真兇已經落網,可受害人受到的傷害又有誰能買單。
一筐青菜換回一張廢紙
“我賣兩斤茄子才賺3塊錢,結果收了5塊假幣,等于白干一早上!”
一位60歲的菜農向警方哭訴。這并非個例,許多攤主因收了假幣,一天收入瞬間蒸發。
更令人揪心的是,這些假幣主要集中在10元、20元小面額,騙子正是吃準了老人不會仔細查驗小額鈔票的心理。
對他們來說,一張假幣可能只是“少賺點”,可對靠賣菜為生的老人而言,卻是實打實的血汗錢。
這對夫妻的“假幣生意”終究是場自食惡果的鬧劇。
他們算計了面額、算計了目標人群,卻唯獨沒算準一件事:法律的鐵拳從不手軟。
假幣可以打印,但自由無法偽造,等待他們的,將是漫長的鐵窗生涯。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提高警惕,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才是對這類犯罪最有力的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