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稀土!談判結束不到12小時,商務部再出重拳,特朗普失算了
日內瓦的一紙聯合聲明,宣布取消九成多對華加征的關稅,看似為中美貿易戰按下“暫停鍵”。然而,談判結束不到12小時,中國商務部聯合多部門展開專項行動,劍指稀土等戰略礦產資源的走私出口。這一記“組合拳”讓世界猛然驚覺:中美博弈的真正戰場,早已從關稅數字的表層,潛入到資源爭奪的深水區。
一、關稅“降溫”背后的資源暗戰
當特朗普政府在日內瓦會談中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45%削減至30%時,全球資本市場歡呼雀躍。然而,這種歡呼更像是對“止血帶”暫時松綁的慶幸,而非對傷愈的期待。關稅的數字游戲從未觸及核心矛盾——美國對稀土資源的戰略焦慮,才是這場博弈的命門。
中國商務部的反應堪稱“迅雷不及掩耳”。就在聯合聲明發布當日,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即組織多部門召開會議,部署打擊戰略礦產走私的專項行動。更耐人尋味的是,此次行動直指鎵、鍺、銻、鎢及中重稀土等關鍵物資。這些元素看似陌生,實則構成現代工業的“基因密碼”:從F-35戰斗機的雷達系統到特斯拉電機的永磁體,從核反應堆的控制棒到5G通信的芯片,無一不依賴稀土的“魔法加持”。
二、特朗普的“稀土算盤”為何落空?
美國地質調查局2024年的報告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美國80%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且90%以上的精煉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這種依賴在軍工領域尤為致命——一架F-35戰斗機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國唯一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其礦石仍需運往中國加工。更令五角大樓焦慮的是,若中國切斷供應,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艦隊戰斗力可能驟降四成。
特朗普政府并非沒有預案。談判期間,美國媒體曾放風稱,美方試圖用“將關稅降至50%”換取中國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然而,中國用行動給出了答案:稀土管控非但未松綁,反而進一步收緊。5月9日,商務部已聯合多部門在深圳召開打擊稀土走私的專項部署會,劍指境內外勾結的非法產業鏈。
三、中國如何筑牢“稀土長城”?
面對美國的覬覦,中國早已構建起三道戰略防線:
第一道防線:源頭管控
對釤、釓、鋱等中重稀土實施出口許可制度,要求企業申報最終用途,嚴防戰略資源流入軍事領域。2025年前四月,中國查獲的稀土走私案值已飆升至80億元,同比激增300%。
第二道防線:技術封鎖
將稀土萃取分離技術納入“禁止出口”清單,掐住美國產業鏈的“七寸”。美國雖擁有稀土礦藏,卻因缺乏“串級萃取”等核心技術,只能將礦石運至中國加工。即便美國在加州重啟稀土礦開采,仍需面對精煉技術“卡脖子”的困境。
第三道防線:產業鏈整合
通過組建中國稀土集團,打破過去低價出口的被動局面,掌握全球稀土定價權。目前,中國擁有全球50%的稀土精煉專利,即便美國投資250億美元試圖重建產業鏈,也需至少15年才能擺脫對中國技術的依賴。
四、博弈升級:從關稅戰到資源戰
中美談判的“關稅成果”,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障眼法”。當特朗普政府為關稅削減歡呼時,中國正悄然將博弈焦點轉向更本質的領域——戰略資源的控制權。這種轉向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對全球產業鏈脆弱性的深刻洞察:當美國可以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時,中國卻能通過稀土這張“王牌”,直接影響美國軍工、新能源等產業的“生死線”。
《紐約時報》曾評論:“中國用稀土卡住了美國的脖子,而美國連止血帶都找不到。”這句話或許夸張,卻道出了部分真相。在日內瓦的談判桌上,關稅數字可以妥協;但在稀土的產業鏈上,中國正以“底線思維”構筑國家安全的屏障。當美國還在為關稅的“戰術勝利”沾沾自喜時,中國已悄然贏得了一場“戰略勝利”。
結語:資源博弈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關稅的鐘擺或許會來回擺動,但稀土的“長城”已然筑就。這場博弈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現實:在全球化退潮的時代,國家競爭已從貿易規則的層面,下沉到資源掌控的維度。對中國而言,稀土不僅是反制外部壓力的“利器”,更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催化劑”——當西方還在為資源焦慮時,中國正通過技術突破和產業鏈整合,將稀土資源轉化為高端制造的“燃料”。
未來,中美博弈的“主戰場”或許會不斷變換,但稀土之戰留下的啟示將長久回響:在資源即權力的時代,誰能掌控戰略資源的“密碼”,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而中國,正以稀土為支點,撬動全球產業鏈的“新棋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