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濱和小學的AI課堂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啟蒙課正在進行。五年級學生鄭藍汐手持iPad,對著語音輸入功能描繪她的奇思妙想:“我想要一只會飛的機器狗,它有彩虹尾巴,能幫老人拿藥箱!”話音剛落,國產大模型“豆包”便將文字轉化為動態(tài)圖像,一只流光溢彩的機械狗展開羽翼,引得全班同學探頭圍觀。
這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芯苗成長工作室”推出的公益科技課的生動一幕,近日,該課程在濱和小學圓滿收官,20余名學生通過iPad與國產AI工具深度互動,在趣味實踐中觸摸科技前沿。
課程創(chuàng)新性地將移動終端與本土AI技術結合,打造“零門檻”的科技認知模式。在“大模型初體驗”環(huán)節(jié),大學生講師通過跨學科知識競賽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當被問及“宋朝人如何打車”時,AI以“轎夫抬轎”的歷史場景作答;面對“用古詩解釋金融”的挑戰(zhàn)時,AI妙用“千鏈萬鎖不可破”的類比化解難題。五年級學生王子杰感慨:“以前覺得AI是科幻電影里的東西,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它像會說話的百科全書!”
活動現(xiàn)場 圖片來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在實踐課中,國產AI工具成為學生創(chuàng)意的“魔法棒”。孩子們通過語音輸入即可生成3D模型、動畫角色甚至科幻漫畫:有人設計出“會講杭州話的芯片導游”,用方言講解集成電路原理;有人構思“未來校園安全衛(wèi)士”,AI瞬間呈現(xiàn)搭載激光掃描儀的機器人形象。鄭藍汐更利用AI技術創(chuàng)作“西湖十景”主題明信片,將算法與水墨詩意融合,作為結課禮物贈予同學。學生作品展上,20余份AI數(shù)字作品與17組芯片設計草圖構成“童創(chuàng)科技長廊”,展現(xiàn)科技與藝術碰撞的火花。
活動現(xiàn)場 圖片來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課程的深度環(huán)節(jié)則揭開了AI“大腦”的神秘面紗。講師吳華一以積木類比GPU(圖形處理器)、FPGA(現(xiàn)場可編程門陣列)等芯片架構,將深度學習原理轉化為可視化認知。當孩子們通過屏幕目睹AI如何“學習”人臉特征時,課堂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原來如此!”的感嘆。學生劉欣玥在結課感言中寫道:“以前iPad是游戲機,現(xiàn)在它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活動現(xiàn)場 圖片來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據(jù)悉,該課程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芯苗成長工作室”研發(fā),通過“沉浸式科普+云端實踐”模式,為“雙減”背景下的素質教育注入科技動能。課程參與學生的家長張女士觀察:“孩子現(xiàn)在逛科技館能聊芯片制程工藝,還說要設計自己的AI程序,這種成長超出預期。”課程負責人透露,團隊未來計劃開發(fā)“VR芯片工廠漫游”“AI創(chuàng)意工坊”等系列課程,并將模式推廣至縣域中小學,讓科技教育突破設備與地域限制。正如結課儀式上懸掛的標語所言:“每個孩子心中,都應有一粒科技的種子。”在這堂AI啟蒙課中,國產大模型不僅是工具,更成為點燃兒童創(chuàng)新夢想的“火種”。
來源:潮新聞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