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的當下,垃圾分類已成為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環節。杭州市西湖區蔣村街道深刻認識到幼兒教育在垃圾分類源頭減量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府苑幼兒園為試點,通過構建 "理論講解 + 實踐操作 + 互動鞏固" 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幼兒日常學習生活,以童蒙之力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走進府苑幼兒園的教室,色彩鮮艷的分類指南大海報格外醒目。海報以卡通化的設計將 "藍、綠、紅、灰" 四色垃圾桶擬人化,搭配生動易懂的圖文說明,將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標準轉化為幼兒喜聞樂見的視覺語言。培訓過程中,街道工作人員和府苑兒童友好觀察團的小志愿者化身 "分類小博士",采用 "點對點抽問" 的互動形式,通過趣味問答激發幼兒參與熱情。"牛奶盒屬于什么垃圾呀?" 面對提問,中班的小朋友們爭先恐后舉起小手,"我知道!洗干凈的牛奶盒要放進藍色垃圾桶!" 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抽象的分類知識變得簡單易懂。
理論講解結束后,班級內的實物操作環節成為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課堂。每天午餐后,幼兒們便會主動投入到垃圾分類實踐中。府苑兒童友好觀察團的小志愿者協助老師將喝完的牛奶瓶分發給小朋友們,大家認真地將殘留液體倒凈,用清水仔細沖洗,然后踮起腳尖將清洗干凈的牛奶瓶輕輕放入教室角落的藍色回收箱。"老師說,臟臟的牛奶盒會污染其他可回收物,一定要洗得干干凈凈!" 小班的朵朵認真地向同伴展示自己清洗的成果。這種沉浸式實踐不僅加深了幼兒對分類標準的理解,更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資源保護意識。
為確保培訓效果的持續性,幼兒園將垃圾分類融入日常教學活動。在美工課上,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回收的牛奶盒、飲料瓶制作創意手工藝品;在科學課上,通過觀察易腐垃圾堆肥過程,讓幼兒直觀感受垃圾減量與資源再生的奇妙變化。同時,幼兒園還建立 "環保小標兵" 評選機制,對分類表現優異的幼兒頒發貼紙獎勵,進一步激發參與積極性。
從一張海報的啟蒙到一次清洗的實踐,蔣村街道通過精細化、趣味化的培訓設計,讓垃圾分類理念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未來,街道將持續深化 "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區" 的工作模式,攜手兒童友好觀察團不斷創新垃圾分類教育形式,讓綠色種子在更多幼小心靈中茁壯成長,為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建設美麗家園貢獻童蒙力量。
(圖片由 陳宇琪授權發布)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