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覺得欣賞星空只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懷,但對古代先賢而言,這卻是國家層面的大事?!对娊洝分刑岬?,“天子有靈臺”,這是用來做什么的呢?“觀祲象,察氣之妖祥也”——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觀察天象,來預測年景的好壞與國家的命運。
這不是隨口一說,在傳說中,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專門負責觀測日月的官員,比如羲和、常儀等人。
天上星辰如何運轉,地上生活怎樣安排,這兩者從一開始就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文明之中。
人們常說夏朝是我們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它不僅建立了名為“清臺”或“神臺”的觀測點,還留下了關于日食的記錄。這表明系統化、組織化的天文觀測早已開始。
這些古老的天文臺不僅僅是科研場所,同時也是祭祀天地、與上天溝通的重要圣地。隨著朝代更迭,它們的名字也在不斷變化。例如漢朝長安城外設有“候景之臺”,而到了北宋汴京,則一口氣建起了四座觀星臺。
遺憾的是,由于時間久遠以及戰亂等原因,許多古建筑已經消失不見。如今我們能夠親眼看到的最古老的一座,便是元朝郭守敬在河南登封所建的觀星臺。它就像一位沉默的長者,靜靜注視著世間萬物,向后人訴說著古人對星空那份執著的追求。
元朝的觀星樓遺址
二、憑借肉眼,智慧丈量天地
在沒有望遠鏡的時代,古人依靠什么來進行天文研究呢?答案是一雙敏銳的眼睛加上一些巧妙設計的工具,這樣也能將天上的奧秘探索得八九不離十。
你聽說過圭表嗎?它其實就是在地面上豎起一根桿子,通過測量影子的長短來進行各種計算。別看原理簡單,這里面蘊含的知識卻非常豐富!比如冬至、夏至等節氣的確定,以及一年具體有多長,都離不開它的幫助。
更加令人驚嘆的是,在唐朝的時候,人們甚至利用這種方法測量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
在河南登封,至今仍保存著一座周公測景臺,上面有一塊將近四米高的石制圭表,據說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比古希臘著名的亞歷山大天文臺還要早很多。
河南的古代觀星臺
除了圭表之外,還有日晷這一實用工具,它是古代人的“手表”。只要根據太陽投射下的影子位置,就能判斷出當前的時間。至于《尚書》里提到的“璇璣玉衡”,聽起來神秘莫測,后來的研究者推測它很可能是一種早期版本的“瞄準鏡”——窺管。
這種裝置可以幫助觀測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顆特定的星星上,從而看得更加清晰準確?!吨荀滤憬洝分芯驮涊d過用它來測量太陽直徑的方法。宋代科學家沈括也曾使用類似設備,詳細記錄了北極星附近小行星的運行軌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天文學家為星星定位時,創造了一套以赤道為基礎的坐標體系。這套系統與西方長期采用的黃道坐標系有所不同,但在標記恒星位置方面顯得更為便捷和穩定。
璇璣玉衡
三、讓宇宙“活”起來:渾天儀的輝煌成就
僅僅依靠眼睛觀察或者用尺子測量顯然無法滿足古人的好奇心,他們渴望將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律完整展現出來。于是,渾儀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其設計理念與一個影響深遠的宇宙模型——“渾天說”密切相關。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民間智者落下閎便提出天如同雞蛋殼包裹著地這個核心的觀點。
到了東漢張衡那里,他進一步用“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這樣形象生動的比喻,將這一理論闡述得淋漓盡致,并據此改進和完善了渾儀的結構。
渾儀
張衡設計的渾儀通常固定在支架上,包含代表地平圈和子午圈的兩個大環,內部則嵌套著多個可旋轉的小圈,同時配備有窺管。其中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還引入了水力驅動齒輪系統,使得渾儀能夠模擬日月星辰的運動軌跡,極大地提高了預測天象的精確度。
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了創新升級,添加了三辰儀和白道環等新組件,使觀測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渾儀的設計也日益復雜精巧,達到了技術巔峰。
信息來源:《夢溪筆談·極星測量》天文家有渾儀,測天之器,設于崇臺,以候垂象者,則古機衡是也。
到了宋朝,制造天文儀器的技術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公元1092年,蘇頌成功研發出一件震驚世界的作品——“水運儀象臺”。
這不僅僅是一件用于觀測星空的設備,更是一座集觀測、演示和報時功能于一體的全自動天文臺!頂部安裝有渾儀用于觀察天空;中部設置渾象展示天體運行規律;底部則是木閣機械系統,具備自動打點報時的功能。整套裝置依靠水力驅動,通過一套極為精密的擒縱機構控制運轉過程,堪稱現代天文臺赤道裝置的鼻祖,甚至連后來西方發明的機械鐘也可能從中汲取靈感。
水運儀象臺
然而好景不長,靖康之亂爆發后,繁華的都城被戰火摧毀殆盡,這座珍貴的水運儀象臺也隨之遭受破壞,部分被金兵掠奪或損毀。
當宋高宗南遷至南方重建政權時,盡管試圖重新制作該儀器,但由于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大量流失,即便蘇頌的兒子獻出了父親留下的資料,仍然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并成功復制這項復雜技術。一段輝煌燦爛的科技傳奇最終戛然而止。
進入元朝之后,郭守敬對傳統渾儀進行了大膽改革,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部件,將地平環位置下移,創造出結構更加簡潔實用的新式簡儀。自此以后,渾儀與簡儀的基本形態基本確定下來,因為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迎接屬于新時代的“明星”登場。
四、“千里眼”降臨,后續發展如何?
大約四百年前,也就是明朝天啟年間,望遠鏡從歐洲傳入中國,當時被稱為“窺筒”或“千里鏡”。這一稀罕物件甫一出現便引起了廣泛關注。
《明史》明確記載,此物“不但可以窺天象,且能攝數里外物如在目前,可以望敵施砲,有大用焉”,清楚點明了它在天文觀測及軍事領域的重要價值。像徐光啟這樣的有識之士,在崇禎二年便向皇帝上書建議盡快學習制造并投入使用。
到了崇禎末期,中國工匠終于攻克了相關技術難關,開始自主生產望遠鏡。
信息來源:《明史·天文志一》“若夫望遠鏡,亦名窺筩。其制虛管層迭相套,使可伸縮,兩端俱用玻璃,隨所視物之遠近以為長短。不但可以窺天象,且能攝數里外物如在目前?!眳⒁姟?窺遠鏡 ”。
民間同樣涌現出不少能工巧匠。例如孫云球自行研制出多種光學儀器,并撰寫了一部《鏡史》流傳后世。
康熙年間的《吳縣志》中生動描述了使用他的望遠鏡登上虎丘山時的情景,可以清晰看到蘇州城里樓臺寶塔的細節,仿佛近在咫尺一般。此外,還有一位名叫薄玨的機械制造專家,他將望遠鏡應用于大炮瞄準,顯著提升了射擊精度。
然而奇怪的是,雖然中國人很早就接觸到并且掌握了望遠鏡的制造技術,但這一劃時代的觀測工具卻未能在中國的天文研究中得到深入應用。
如果你前往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古觀象臺參觀,會發現那里陳列著多件康熙年間由傳教士南懷仁監督鑄造的大型青銅天文儀器,依然沿襲著傳統的渾儀、簡儀樣式。盡管這些儀器做工精美、氣勢恢宏,但卻無一加裝望遠鏡。
五、星河再啟程,從追隨到引領
這一段“迷失”的時光一直延續到1932年,隨著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建成,才正式開啟了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新篇章。然而當時臺內配置的望遠鏡依舊依賴進口。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又過了將近一個世紀,我國的天文觀測事業終于迎頭趕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我們擁有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射電望遠鏡,那是全球口徑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實現了從跟隨到部分領先的轉變。
而且即將投入使用的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將賦予我們一雙真正的“深空之眼”,讓我們在全球宇宙探索舞臺上更加自信從容。
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不能忘記祖先們對于宇宙所懷抱的智慧與思考。正如老子所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那種樸素辯證看待宇宙的方式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光芒。
最初仰望星空時那份好奇與求知欲,應當代代相傳。中國的宇宙探索之旅,不僅是為全人類拓展知識邊界貢獻力量,也是對我們自身文明根基的一種回望與傳承。
今天的成就是值得驕傲的,但探索之路永無止境。未來的星空,因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持續不懈的凝視,必將展現出更加深邃迷人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