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美國發射了一艘看似普通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誰也沒想到,這輛僅重722公斤的小飛船,最終走出了人類航天史上最遠的一步。
如今,它已離地球超過240億公里,相當于156個天文單位,遠遠超出了冥王星軌道,進入了真正的星際空間。
但正當我們為此歡呼時,一個殘酷的現實也浮出水面:哪怕飛出這么遠,我們可能依然沒“走出太陽系”——更糟的是,以目前人類的技術能力,可能根本走不出去。
穿越太陽的盡頭了么?
很多人以為,只要離開了八大行星,就是“離開太陽系”。但太陽系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大,甚至大得有點絕望。
旅行者1號現在的位置,只是剛剛穿越“日球層頂”——也就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的交界。這并不是太陽引力的盡頭,而只是“太陽能量影響”的盡頭。
真正的“邊界”,是奧爾特云。
這是一個包裹整個太陽系的“球殼”,可能從2000天文單位一直延伸到10萬天文單位開外——注意,是10萬天文單位,差不多相當于1光年。它被認為是太陽引力的最外圍邊界,那里仍有被太陽控制的彗星與冰質小天體。
按現在的速度算,旅行者1號哪怕不出故障、不斷電,也要花上3萬年才能飛出這片“云團”。
為什么我們出不去?
我們當然想走得更遠,但現實是:我們每一項關鍵能力都不夠格。
速度,是第一個不可逾越的墻。
旅行者1號的飛行速度是每秒17公里,看起來很快,但和宇宙標準一比,就像烏龜在賽跑。
從地球到比鄰星(離我們最近的恒星,4.24光年),它大概要飛7萬年。哪怕能造出速度翻倍的飛船,也不過把時間“縮短”到3萬年——這還沒算飛行途中能源耗盡、設備老化、導航偏離等問題。
能源,是第二個大難題。
旅行者1號靠的是放射性同位素(钚-238)產生熱電來驅動系統。但它的半衰期有限,預計2025年前后全部失效。此后,它將徹底與地球失聯,成為一塊永遠飄在黑暗中的“金屬墓碑”。
太陽能板在星際深空也毫無用處,因為那里連陽光都微弱到幾乎不存在。
通信,是第三道鎖鏈。
目前飛船發回地球的信號只有20瓦,和一盞臺燈差不多。為了接收它的信號,NASA在地球上建了一座直徑70米的深空網絡接收天線。
即便如此,從旅行者1號發出的信號要22.5小時才能到達地球,而未來隨著距離不斷加大,信號會逐漸衰減,最終“消失在宇宙的白噪聲中”。
材料與航天環境,是第四個考驗。
在地球大氣之外,沒有“風吹雨打”,但卻有高速微流星體、高能射線、極冷與極熱的溫差反復沖擊。這些都在持續侵蝕飛船的外殼與內部系統。
這些問題一個都不能解決,我們就永遠只能像孩子趴在窗臺看星星——想象是自由的,但走出去幾乎不可能。
星際航行的突破口,在哪?
盡管現實如此冷酷,人類并未放棄。
“曲率引擎”“激光帆船”“星際原子推進器”……這些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技術,真的在被研究。
例如“突破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提出,通過激光陣列驅動微型飛船接近光速的20%,幾十年內飛抵比鄰星。這或許能成為未來的希望。
NASA與歐洲航天局也在設計新一代核動力航天器,希望通過核裂變或聚變延長航程和功率支持。但距離真正應用,仍然遙遙無期。
與此同時,AI、自動導航系統、太空材料、生物再生系統等基礎科學也在推進——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領域,可能某一天成為突破封鎖的關鍵鑰匙。
我們會一直被困在太陽系嗎?
也許,是的。
但也許,不會。
要知道,當哥倫布起航時,沒有衛星導航、沒有引擎、沒有地圖;當萊特兄弟在草坪上放飛第一架飛機時,沒有人覺得他們能飛過大西洋。
旅行者1號雖然飛得慢,卻飛出了人類的“想象封鎖線”。它不僅是一艘飛船,更是一個信號:在黑暗深空里,還有我們的身影,還存在“人類意志的回音”。
我們仰望星空,不只是為了浪漫,也是在尋找出路。也許我們這代人走不出去,但只要不斷有人提問,不斷有人嘗試,人類終會從太陽系邁向群星。
那一天,一定值得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