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槍斃,決不自新!”22歲的錢毅在短暫的生命中,以筆為利刃,投身革命,在歷史長卷上書寫了壯麗篇章。
今年是錢毅烈士誕辰100周年,值此之際,5月11日上午,“緬懷錢毅烈士暨《錢毅》新書學習交流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活動現場
來自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三師蘇北分會、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鹽城市老新聞工作者委員會、中國鹽城顧吾書社、北京瞻昂愛讀網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老領導、老同志、新四軍三師的后代、編輯記者、社會人士、普通讀者等眾人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錢毅烈士的光輝事跡,深入交流對其革命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參會嘉賓和領導
錢毅原名錢厚慶,1925年出生于安徽蕪湖。他的父親錢杏邨,以筆名阿英聞名于中國現代文壇,是著名的文學家、劇作家、編譯家。作為阿英的長子,他自幼深受進步思想熏陶。1941年12月,16歲的錢毅隨家人奔赴鹽阜抗日根據地,投身革命浪潮。
1944年7月,他加入《鹽阜大眾》報社,憑借對新聞事業的熱愛與不懈努力,工作成績斐然,很快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升任副主編。期間創作了諸如《怎樣寫》《莊稼話》等累計100多萬字的文藝新聞作品和日記。1947年3月,他在淮安執行采訪任務時,不幸壯烈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不幸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年僅22歲的錢毅,面對敵人威逼引誘,受盡磨難,堅貞不屈,最終被敵人殘酷地殺害。
▲黃克誠題詞
他犧牲后,詩人柳亞子先生為他題詞紀念“是人民的文學,是民族的精英,從墨寫的言辭中,輝映著血寫的生命的火花”。黃克誠將軍于1949年10月題詞稱贊他:“威武不能屈,臨難不茍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在錢毅烈士誕辰100周年之際,由鹽阜大眾報退休記者施東明創作的《錢毅》由中國致公出版社出版。據悉,施東明專注于新四軍紅色文化和鹽阜大眾報報史研究,為還原真實的錢毅,他廣泛收集研讀資料,親赴錢毅生前戰斗和殉難之地實地采訪,歷經三年多時間完成15萬字創作,實現為錢毅立傳的夙愿。
▲《錢毅》作者施東明向嘉賓贈書
書中不僅呈現了他在新聞工作崗位上的卓越表現,還深入挖掘了他的精神世界,展現了一位年輕共產黨人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在本次學習交流活動中,大家緬懷了錢毅的光輝事跡,分享了《錢毅》一書的體會。
錢毅烈士的生前戰友及親屬代表深情回憶了他的成長歷程與革命經歷。許多新四軍三師的后代說,他們年輕時,就聽父輩們說起錢毅的故事,今天又看了看《錢毅》,倍感親切感動。
大家圍繞錢毅的事跡與精神,展開情真意切的交流。老一輩革命家后人在交流環節紛紛發言。陳毅元帥長子、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說:
錢毅犧牲后,我父親曾對錢毅父親阿英說,好好替他(指錢毅)編個遺著,紀念他。1980年《錢毅的書》出來后,我曾讀過,還寫了一首詞《采桑子》。
今天,大家紀念錢毅誕辰100周年,又值鹽阜大眾報退休記者創作的《錢毅》一書出發,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充滿活力,對黨的新聞宣傳文化事業十分熱愛,認真勤奮工作的新四軍文藝戰士的光輝形象,不但值得黨的媒體從業者敬仰學習,也值得各行各業年輕人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做好本職工作。
黃克誠大將之女之子黃楠和黃煦在交流時表示,他們年輕時,曾聽過父親講過錢毅曾在新三軍三師特務團基層連隊做好文化教員的故事,也從不同渠道了解了錢毅在鹽阜大眾報的事跡和英勇犧牲的情況。父親曾為他題詞:威武不能屈,臨難不茍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錢毅的事跡和精神,永遠值得緬懷學習,他是新四軍三師先輩中的榜樣,他的故事通過《錢毅》一書展示出來,是一個生動的紅色資源,紅色教材,我們要一代代傳下去。
與會者暢談了錢毅對新聞業務精益求精,始終與人民群眾,工農百姓心連心,為工農服務,為大眾寫作的精神和情懷,表示通過分享《錢毅》一書,可更好地獲得紀念緬懷錢毅事跡的紅色故事資源,更深入地學習、傳承、弘揚錢毅烈土的精神和品格。
這場分享會,不僅是對錢毅烈士的深切緬懷,更是一堂生動的紅色思政課。烽火歲月里,錢毅以熱血堅守初心、用生命書寫擔當,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在場每一位讀者。
▲錢毅
1925年4月14日,錢毅出生于安徽蕪湖,原名錢厚慶,是著名文學家阿英(錢杏邨)的長子。父親阿英早年便投身革命文藝活動,家中往來的都是志同道合的進步人士,革命的火種在這個家庭里悄然播撒,年幼的錢毅自出生起,便浸潤在這樣的革命氛圍中。
3歲那年,錢毅隨父親遷居上海。在那個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為躲避反動當局的迫害,一家人漂泊不定,頻繁搬家。
▲錢毅(左一)與弟弟妹妹合影
1935年2月,危險突然降臨。由于父親阿英從事革命活動,反動當局將錢毅姐弟、祖父、母親等一家人抓捕關押。年僅10歲的錢毅,在拘留所里經歷了審訊、恐嚇,但他和家人咬緊牙關,始終未吐露阿英的真實信息。這次磨難,讓錢毅深刻見識到國民黨統治的黑暗,也在他心底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抗日戰爭爆發后,錢毅跟隨父親投入愛國救亡運動中。1938年,年僅13歲的錢毅在上海文化界高爾基紀念晚會上主演《高爾基童年》,他以飽滿、真摯、動人的表演,贏得了文化界前輩的普遍好評。此后,他又接連參演《古宙鐘聲》《夜上海》《一年間》等劇目,成為備受關注的小演員。1940年,在父親創作的四幕歷史劇《海國英雄》中,15歲的錢毅飾演鄭成功之子。這些演出,讓錢毅深受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2年夏,17歲的錢毅隨父親來到鹽阜區抗日根據地,從此踏上了新的征程,成為一名光榮的新四軍文化戰士。1944年7月,錢毅加入《鹽阜大眾》報,開啟了他新聞工作的生涯。一年多后,由于工作認真勤奮、成績突出,被報社評為模范工作者,并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6年10月,他擔任副主編全面負責《鹽阜大眾》報的編務工作。著有《怎樣寫》《莊稼話》等100多萬字文藝新聞及日記作品。
在報社工作期間,錢毅始終堅持“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的辦報理念。戰爭年代的農村條件艱苦,冬天,寒風刺骨,墨水瓶里結著薄冰,錢毅的手上、腳上長滿凍瘡,手背腫得老高,可他往手上哈著氣,依然堅持寫作;燈芯燒光了,他就從破棉衣里抽出棉花,捻成燈芯繼續照明。夏天,烈日炎炎,夜晚他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手用芭蕉扇拍打蚊子,一手改稿。即便面對工農通訊員那些字跡歪歪扭扭、錯字別字較多的稿件,他也從不抱怨,總是一篇篇認真閱讀、一字字仔細修改,只要內容有可取之處,就盡力讓其發表。
1946年秋,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向蘇北解放區發動猛烈進攻。戰火再次燃起了錢毅的奮斗激情,他一連三次向組織打報告希望到前線去,最終獲批,深入敵占區淮安進行采訪報道。
1947年2月22日,錢毅在淮安石塘區李小莊給姐姐錢瓔寫信,信中描述了當時的危險處境:撤退時,大半里地沒有掩蔽物,“子彈從背后飛過”。盡管身處險地,但他卻臨危不懼,始終堅定地認為,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戰斗在戰火最前線是無上的榮光。然而,危險也在悄然逼近。1947年3月1日,敵人包圍了他所在的民兵聯防隊駐地,突圍中,他不幸被俘。
2022年,記者曾經多方查證史料,并采訪當地多位目擊者,基本還原了錢毅犧牲的經過。據目擊者韓伏銓老人回憶,1947年3月2日,大霧彌漫,錢毅被4個國民黨士兵推搡著押至孫家院子,遭受殘酷拷打。但他堅貞不屈,面對敵人逼迫其“自新”的要求,厲聲回應:“寧可槍斃,決不自新。”后來,國民黨部隊換防,錢毅被押到北大街東。此時的他已被打得無法行走,面對敵人的槍口,錢毅用盡最后的力氣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隨后慘遭殺害,年僅22歲。敵人將他的遺體扔入河中,后來在下游被當地群眾發現并妥善掩埋。
▲錢毅(右)與父親阿英合影
錢毅犧牲后,父親阿英悲痛欲絕,含淚寫下:“毅兒不負我黨教育,在敵人前不屈不撓,英勇殉國,以完成其偉大人格之創造。”1947年,著名民主人士柳亞子先生也題詞紀念錢毅:“是人民的文學,是民族的精英,從墨寫的言辭中,輝映著血寫的生命的火花。”錢毅雖然犧牲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在中國新聞史、無產階級新聞史上,錢毅是一個留下光輝足跡的杰出新聞戰士,是新華社和鹽阜大眾報社犧牲的著名烈士。他還入選了1990年12月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欄目中的“中國新聞界人物”,是入選人物中唯一犧牲的新四軍的新聞工作者。
【資料圖片來源:中紅網、鹽城新聞網、鹽城市檔案局、鹽阜大眾報等】
編輯:李影
統籌:李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