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音平臺有這樣個短視頻火了,視頻中一位媽媽一手拿著女兒的白色小皮鞋,一手拿著黑色記號筆,她要將這只白色小皮鞋涂成黑色。
很多網友好奇她為什么要這么做?白皮鞋分明更適合這個季節,大熱天配上小裙子更顯得清新淡雅些。
評論區,看到了樓主給出的解釋:學校舉辦活動,她女兒被選上參加演出,上周五發的通知,演出時間為這周一,要求演出的小朋友必須穿漏腳面的黑皮鞋。
可是,樓主的女兒平時喜歡穿運動鞋,家里根本沒有黑色小皮鞋,更別說還必須露腳面了。
而且,距離演出只有兩天時間,即便在網上下單也不一定能趕在演出之前收到貨,但樓主還是想試一試,于是上周五當天就在各大平臺下單了,遺憾的是都沒顯示到貨。
眼看時間越來越趕,樓主深知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網購,于是周六又去了附近的商場以及鞋店,讓人崩潰的是逛了大半天根本買不到學校要求的露腳面的黑皮鞋。
就在樓主心灰意冷的時候,她突然想到之前女兒配合演出時買的白色小皮鞋,翻出來一看,還剛好就是露腳面的,于是靈機一動。
樓主找來了一直黑色記號筆,將這雙白色小皮鞋勻稱的涂上黑色,并將涂色的過程發布在網上,由此引發了萬千網友的討論。
“明天群里又說,由于大部分家長反應沒有黑皮鞋,所以換成小白鞋。”
“你先祈禱不要下雨吧,到時候別讓女兒丟臉!”
確實有點讓人擔心,即便不下雨,假設小朋友不小心喝水洗手時撒在鞋面上了,也是有可能褪色的,那到時黑不黑白不白的,那畫面確實挺尷尬的。
有網友建議不要涂黑色,而是選用黑色膠帶粘貼,很貼合鞋面且不用擔心褪色問題。
起初,我很難想象用黑色膠帶如何貼合鞋面包裹嚴絲合縫,直到我看到了另一位樓主的操作,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因為評論出主意和擔心褪色的網友有很多,樓主就發布了女兒演出當天后續。白皮鞋經過涂黑色后,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還真的看不出端倪。
但這場“白皮鞋涂黑”的無奈操作,看似是家長的一次急中生智,卻折射出無數父母在育兒路上的真實困境——既要配合學校的各種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樣的狀況不是個例,很多當下的家長朋友們都曾遇到過類似情況。
學校要求穿黑色運動鞋,學生給鞋上套上一層黑色垃圾袋,結果被老師臭罵了一頓。
幼兒園要求第二天必須穿小白鞋,一晚上的時間去哪買合腳的呢?于是直接給娃鞋上套上一層白棉襪。
不知道后來這小朋友的腳會怎么樣,會不會像這個大孩子那樣白襪子上扎滿了草?
很多學校搞活動時,都喜歡要求孩子們穿小白鞋,白色看起來清新有朝氣,但是家長洗起來卻是很費勁。
小白鞋市面上很容易買到,但是像這種要求穿紅頭小白鞋的,真是難為人了。
如果提前幾天通知,老師可以丟個鏈接在群里,這樣大家統一在一家買,那也給家長省了不少事。
怕就怕臨時通知,為難的就只剩家長了。
學校搞活動,孩子們很開心。老師要求買統一的服裝和鞋子,可是往往這樣的衣服買回來就穿那么一次,其實真的挺浪費的。
比如我家兒子,學校舉辦活動要求男生統一穿白襯衫加黑色西裝配領結,女生統一穿白襯衫加白色短裙配蝴蝶結。
這樣的衣服好看是好看,一套下來得好幾百,關鍵孩子平時不愿意穿。
我家活動之后穿過一次去學校,結果被同學嘲笑是端菜的小二,之后他再也不愿意穿了。
可如果不買,其他孩子都穿著統一要求的衣服,就你家孩子不穿,老師不高興,孩子心里也會不開心,所以家長就只能硬著頭皮配合。
有一個小女孩,她的學校要求明天必須全部穿小白鞋,早上起床時媽媽提醒過她穿小白鞋,女孩說等吃完早餐后再換,結果吃完搞忘記了,到學校了才發現沒換鞋。
但媽媽上班要遲到了,就沒有理會女孩,讓她直接進學校。后來活動開始前,老師跟小女孩說,為了班級的榮譽,讓她獨自呆在教室里,不要去參加活動了。
老師看出女孩的失落,提出給女孩媽媽打電話,如果媽媽能送過來,就讓她參加。
老師在電話告訴女孩媽媽,這是學校的統一要求,這是紀律和集體榮譽的事,家長應該要有大局觀。
然而,女孩媽媽卻不認同老師的說法,她覺得自己早上提醒過女兒換鞋,女兒自己搞忘記了,所以她覺得可以給孩子一個小教訓。
可是,孩子媽媽不知道的是,如果女孩因為沒有穿小白鞋而被獨自就在教室里,她的心情將有多糟糕。
作為家長應該對自家的小朋友寬容一些,先送鞋子去學校,批評教育的事等放學回家了,可以再好好溝通也不晚。
這件事看似只是“一雙小白鞋”的沖突,實則折射出教育中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紀律”與“孩子的感受”發生矛盾時,我們該如何權衡?
老師強調“集體榮譽”,媽媽堅持“責任教育”,但在這場拉鋸戰中,最受傷的或許是那個獨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教育的目的不該是讓孩子在懲罰中學會服從,而應是在包容中理解規則的意義。
或許,媽媽可以先把鞋送去,放學后再和女兒好好談談“責任與后果”;而學校是否也該反思:當統一要求變成“非黑即白”的規則時,教育是否已失去了溫度?
其實,大多數家長都是愿意配合學校的要求,即使心里很不樂意,也不會提出意見硬剛老師的。
遇到困難,家長朋友們總能急中生智想到辦法。
比如用衛生紙代替白手絹。
比如用風箏代替翅膀。
比如在白色襪子上繪制彩虹圖案。
比如廣告袋子制作的橘色馬甲。
其實只要不是要求嚴苛的任務,只要給予足夠的購買時間,家長還是愿意配合學校的安排的。那些家長急中生智下的“佳作”,無奈之舉罷了。
這些家長們的"臨時妙招"讓人哭笑不得,卻也道出了一個簡單道理:養孩子從來不是按教科書來的。學校的要求總是很理想,但現實生活卻常常不按套路出牌。
想想看,哪個家長沒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半夜翻箱倒柜找替代品,臨時抱佛腳改衣服。這些看似笨拙的辦法,背后都是同一個心思:不能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難堪。
其實孩子們都懂。他們知道媽媽涂黑的皮鞋不太對勁,知道套著垃圾袋的鞋子很滑稽,但他們更記得的是:爸爸媽媽在盡力不讓他們掉隊。這種被在乎的感覺,比穿什么鞋重要多了。
說到底,教育不該是死板的"必須怎樣",而應該是互相理解的"可以怎樣"。學校多給點時間,家長多些配合,孩子們就能少些委屈。畢竟,誰小時候沒因為穿錯衣服尷尬過呢?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把這種尷尬,變成孩子成長路上溫暖的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