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工地熱火朝天,工人們揮汗如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不絕于耳。
"劉老師,陳毅元帥來了!"一個年輕助手急匆匆跑進臨時搭建的工作棚。
劉開渠放下手中的雕刻刀,拍了拍沾滿石粉的衣袖。這位中國現代雕塑的奠基人,此刻正肩負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的重任。他快步走出工作棚。
"陳老總!"劉開渠小跑上前,伸出雙手。
陳毅轉過身來,握住劉開渠的手笑道:"辛苦啦!毛主席特意讓我來看看工程進展。"
"應該的,應該的。"劉開渠擦了擦額頭的汗,"我們正在趕制'南昌起義'這一塊的浮雕,您給提提意見?"
陳毅點點頭,目光轉向那塊已初具雛形的大型浮雕。畫面中,一群革命軍人高舉步槍,神情堅毅。陳毅的目光在浮雕上逡巡,突然,他的眉頭皺了起來,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
"這..."陳毅指著浮雕中央,臉色變得嚴肅:"不對,這不對勁。"
他直起身,對隨行人員說:"快去把陳賡找來。"
工作人員匆匆離去。劉開渠心里咯噔一下,難道自己犯了什么重大錯誤?
01
一九四九年的北平,會議室里,毛澤東掐滅手中的香煙,環視在座的中央領導同志們。
"同志們,早在井岡山時期,我就想過要為革命烈士立一座碑。現在革命勝利了,這個愿望該實現了。"
會議室里頓時響起一片贊同聲。朱德摘下軍帽,露出花白的短發:"要得!從鴉片戰爭算起,這一百多年來犧牲的仁人志士,都該被后人銘記。"
"我提議就在北平建。"劉少奇推了推眼鏡,"這里是未來的首都,意義重大。"
周恩來一直低頭記錄,這時突然抬頭:"主席,我記得您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提過這個想法。現在時機成熟了,但選址要慎重。"
毛澤東點點頭,又點起一支煙:"大家有什么建議?暢所欲言嘛。"
會場立刻活躍起來。董必武說,"商業區太嘈雜,紀念氛圍不夠。我看午門廣場最好,那里是紫禁城的正門,有歷史厚重感。"
林伯渠插話道:"午門是封建王朝處決犯人的地方,在那里立人民紀念碑,不太合適吧?"
爭論越來越熱烈,毛澤東卻只是微笑聽著,不時在筆記本上記幾筆。周恩來注意到,主席的目光頻頻望向窗外某個方向。
"恩來,你有什么想法?"毛澤東突然問道。
周恩來站起身,走到窗前。從這個角度,可以遠遠望見天安門城樓的輪廓。"主席,各位同志,"他的聲音有些激動,"我認為天安門廣場最合適。"
會議室安靜下來。周恩來轉過身,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彩:"二十八年前,我和鄧穎超就是在這里,參加五四運動。天安門見證了近代中國太多重大事件..."
"說得好!"毛澤東突然拍案而起。"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還有我們即將舉行的開國大典,都在天安門。"他走到周恩來身邊,也望向窗外,"這里連接著歷史與未來。"
"就這么定了。"毛澤東一錘定音,"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正對故宮中軸線,象征人民的力量貫穿古今。"
02
會議結束后,周恩來特意留下毛澤東。"主席,關于碑文內容,我想聽聽您的指示。"
毛澤東吐出一個煙圈,沉思道:"碑文要體現歷史的縱深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再到我們這二十八年的革命歷程..."
"三個時間維度?"周恩來敏銳地捕捉到毛澤東的思路。
"對!"毛澤東眼睛一亮,"三年解放戰爭,三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抗爭。"他頓了頓,"恩來,你來起草碑文吧。"
周恩來連忙擺手:"主席,您的文采眾所周知,這碑文理應由您..."
毛澤東大笑:"我題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字就夠了。其余的你來,你的書法比我強。"見周恩來還要推辭,毛澤東正色道:"這是命令。"
接下來的日子,周恩來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他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反復推敲碑文的每個字句。一天深夜,秘書送來茶水,發現總理正在紙上反復寫著同一句話。
"總理,您已經寫了二十多遍了。"秘書忍不住說。
周恩來搖搖頭:"還不夠。你看這個'垂'字,最后一筆總是力度不夠。"他揉揉發酸的手腕,"這是要流傳千古的文字,容不得半點馬虎。"
秘書注意到,廢紙簍里已經堆滿了寫廢的宣紙,桌上的硯臺墨水都快見底了。
第二天一早,歷史學家范文瀾被請到西花廳。周恩來指著草稿問:"范老,'三十年來'這個表述準確嗎?從五四運動算起是三十年,但如果從辛亥革命算起就..."
范文瀾扶正眼鏡:"總理考慮得周到。確切地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應從五四運動開始計算。"
"那就這么定了。"周恩來又拿起毛筆,"還有'一八四零年'這個時間點,必須精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就在周恩來全神貫注練習書法時,毛澤東突然來訪。看到滿屋的草稿,毛澤東笑道:"恩來,你這是要把《蘭亭序》比下去啊!"
周恩來連忙起身:"主席見笑了。我總覺得筆力不夠,寫不出那種氣勢。"
毛澤東走到案前,拿起一張周恩來剛寫好的作品,仔細端詳:"好字!力透紙背,有顏筋柳骨。"他指著其中一個字,"不過這個'爭'字,最后一筆可以再放開些。"
周恩來眼前一亮:"主席說得對!我這就重寫。"
毛澤東按住他的手:"別急。寫字和打仗一樣,要講究節奏。"他拿起毛筆,蘸滿墨汁,"你看,這樣運筆..."
兩位領導人就這樣在書案前切磋起來,不知不覺已到午飯時間。
一周后,當周恩來把最終確定的碑文送到毛澤東面前時,毛澤東不禁贊嘆:"好!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革命氣勢。"他指著最后一段,"特別是這一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道出了百年抗爭的真諦。"
周恩來卻仍不放心:"主席,您看這個'永'字的結構..."
"完美無缺!"毛澤東大笑,"恩來啊,你這一手字,將來要值大價錢哩!"
周恩來正色道:"這是獻給人民英雄的,不能用金錢衡量。"
毛澤東收斂笑容,鄭重地點點頭。他展開自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與周恩來的碑文并排放在一起。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墨跡未干的宣紙上,那些力透紙背的筆畫仿佛有了生命,在光影中躍動。
"就這樣吧。"毛澤東輕聲說,"讓后世子孫都知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03
一九四九年初秋的北平,金風送爽。中南海菊香書屋里,毛澤東正伏案批閱文件,案頭堆滿了各地送來的報告。秘書輕手輕腳地走進來,將一封信放在最上面。
"主席,章士釗、朱啟鈐、葉恭綽三位先生聯名來信,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議。"
毛澤東立即放下手中的毛筆,拆開信封。他讀著讀著,眉頭漸漸舒展,最后竟拍案叫好:"妙啊!這三位老先生果然有見地!"
秘書好奇地探頭:"主席,他們提了什么好建議?"
毛澤東指著信紙說:"你看,他們建議紀念碑要'形簡意賅,莊而不奢',既不能太繁瑣,失了莊嚴;也不能太簡樸,顯得寒酸。"他站起身,在屋里踱步,"更重要的是,他們提出紀念碑應該面向天安門,讓英雄們永遠見證著新中國的發展。"
說著,毛澤東回到桌前,提筆在信紙空白處寫下批示:"彭真同志:章、朱、葉三位先生建議甚好,請邀他們參與討論,虛心聽取意見。"
放下筆,毛澤東對秘書說:"馬上派人送給彭真同志。新中國的建設要集思廣益,特別是這些飽學之士的意見,更要重視。"
三天后,北平市委會議室里茶香裊裊。彭真親自為三位老先生斟茶:"三位前輩不吝賜教,我們感激不盡。"
章士釗捋著花白胡須:"彭真同志客氣了。我們這些老朽,不過是盡點綿薄之力。"
朱啟鈐從公文包里取出一疊圖紙:"這是我收集的歷代著名碑刻圖樣,供設計參考。"他指著其中一張,"特別是這座唐碑,造型古樸大氣,值得借鑒。"
葉恭綽則拿出一個小木盒:"這是我珍藏的明代石雕殘片,上面的紋飾線條流暢,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
彭真仔細端詳著這些珍貴的資料,眼睛發亮:"太寶貴了!我們一定認真研究,融入設計。"
會議結束時,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欞,為三位老先生的銀發鍍上一層金邊。彭真一直送到大門口,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不禁感嘆:"這就是新中國的氣象啊,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04
轉眼到了九月三十日,天安門廣場上秋風颯颯。毛澤東穿著一身褪色的中山裝,站在剛剛平整好的紀念碑地基前。周圍站滿了政協委員,人人手持一把系著紅綢的小鐵鏟。
周恩來走到話筒前:"同志們,今天,我們在這里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奠基儀式。請毛主席為紀念碑奠基。"
廣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毛澤東接過工作人員遞來的鐵鏟,神情肅穆。他彎下腰,鄭重地鏟起第一鏟土,倒入奠基石坑中。
"這一鏟土,"毛澤東直起身,聲音有些哽咽,"獻給所有為革命犧牲的同志們。"
緊接著,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依次上前奠基。輪到民主人士代表時,章士釗雙手顫抖地接過鐵鏟,老淚縱橫:"老朽何德何能,竟有幸為英雄們奠基..."
當所有委員都完成奠基后,天空突然放晴,一束陽光穿透云層,正好照在奠基石上。現場一片肅靜,仿佛能聽見歷史的腳步聲。
然而,隨著工程推進,設計方案的爭論卻愈演愈烈。在一次專家討論會上,兩種意見針鋒相對。
"應該參考蘇聯的方尖碑!"一位留蘇歸來的建筑師激動地說,"高大挺拔,象征革命精神直沖云霄!"
梁思成拍案而起:"荒唐!中國幾千年建筑史,難道找不出合適的形制?非要學洋人?"
會場頓時分成兩派,爭論不休。正在這時,會議室門開了,毛澤東披著大衣走了進來。眾人立刻安靜下來。
"我聽說這里很熱鬧嘛。"毛澤東笑著坐下,"繼續討論,我也聽聽。"
聽完各方意見,毛澤東沉思片刻:"我贊成梁教授的意見。我們五千年的文明,難道連個紀念碑都設計不好?"他拿起鉛筆,在紙上畫了個簡單的碑形,"我看,就采用傳統碑的形式,但可以適當加高,顯得更加雄偉。"
這個折中方案立刻獲得多數人贊同。散會后,毛澤東叫住梁思成:"梁教授,你是建筑專家,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記住,要有中國氣派!"
梁思成鄭重地點頭:"主席放心,我一定設計出一座讓全國人民驕傲的紀念碑。"
05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一九五二年。浮雕制作正在緊張進行中。一天傍晚,陳毅視察工地時,突然在《勝利渡江》浮雕前停下腳步。
"不對頭!"陳毅皺著眉頭,指著浮雕上戰士手中的武器,"這槍怎么是現在用的?渡江戰役時我們哪有這么先進的裝備?"
陪同的劉開渠一愣:"陳老總,我們是參考部隊提供的武器模型..."
"胡鬧!"陳毅少有的嚴肅起來,"歷史豈能兒戲?渡江時我們用的主要是'三八大蓋'和繳獲的國民黨武器。"他轉身對隨行人員說,"去把陳賡找來,他當時在前線,最清楚。"
不一會兒,陳賡風風火火地趕到。聽完情況,他立刻指出幾處錯誤:"這個機槍不對,應該是馬克沁;這個沖鋒槍也不對,渡江時我們只有少量斯登式..."
劉開渠額頭冒汗:"我們馬上修改!"
陳賡拍拍他的肩膀:"別緊張。這樣,我明天派幾個老戰士來當模特,他們當年用的武器,軍博里都有保存。"
第二天,幾位參加過渡江戰役的老兵帶著當年的裝備來到工地。劉開渠和雕塑師們認真記錄每個細節,從槍械的型號到戰士持槍的姿勢,一一核對修正。
一個月后,修改完成的浮雕再次請陳毅過目。這次,陳毅滿意地點頭:"像那么回事了!這才是我記憶中的渡江戰役。"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天安門廣場紅旗招展。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儀式在朝陽中舉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站在紀念碑前,身后是十萬群眾。
當紅綢緩緩落下,露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時,廣場上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陽光照在紀念碑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仿佛活了過來,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毛澤東凝視著紀念碑,輕聲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啊,這座碑不僅屬于我們,更屬于全世界的勞動人民。"
周恩來點點頭,眼中泛著淚光:"英雄們可以安息了。他們為之奮斗的新中國,正在茁壯成長。"
遠處,一群少先隊員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向紀念碑獻花。孩子們稚嫩的歌聲隨風飄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在這歌聲中,紀念碑巍然矗立,如同一部立體的史書,永遠銘記著那些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獻出生命的英雄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