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于慶峰:破解裝備“精度生死劫”的大國工匠
文/包頭日報記者 郭健 通訊員 王曉紅 圖/包頭日報記者 孟婧美
在一機集團一轟鳴的車間里,一把肉眼難辨的數控刀正以0.005毫米的精度雕刻著國之重器的“骨骼”。操控它的是剛剛獲評“全國勞動模范”的于慶峰,一個用代碼編織軍工鎧甲、以毫厘丈量報國初心的數控匠人。他說:“數控機床上沒有差不多,0.01毫米的誤差,可能就是戰場上戰士的生死之差。”
于慶峰在工作崗位上。
從“醫學夢碎”到“數控立業”的重生
于慶峰,一機集團第四分公司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全國先進制造基礎工藝人才、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山東青年于慶峰攥著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對著“數控技術”四個字發愣。色弱斷送了他的白大褂夢想,卻意外地為他打開了一扇獻身工業強國的大門。
在機床的轟鳴聲中,這個農民的兒子發現了更震撼的“生命體征”:當一段代碼讓鋼鐵精準起舞時,他觸摸到了另一種“救死扶傷”——用技術拯救裝備制造的“生命”。“別人編程序是讓機床動起來,我要讓它‘活’起來。”于慶峰說。
2004年,他帶著內蒙古數控大賽銀獎走進軍工車間,卻在首件傳動箱體加工中遭遇“精度生死劫”:公差從0.03毫米壓縮到0.021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1/4。連續18小時不眠不休,他硬是用數學公式破解6萬節點編程迷宮,讓首件合格率從70%飆升至98%。
從“戰場預演”到“精工止戈”的使命
軍工產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于慶峰堅守的“戰場預演區”。這里沒有容錯率,只有生死線。
某型裝甲傳動箱體加工時,他獨創“宏程序嵌套法”,將20道工序壓縮至8道。面對價值百萬的精密液壓件,他發明“無痕銑削法”,讓刀具軌跡如繡花針般精密穿梭。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提出“DNC云端數控庫”:把3000多個經典加工程序上傳云端,讓每臺機床都能“秒調”最優方案,這項創新每年可節約費用180余萬元。
在2013年紐約國際數控大賽上,于慶峰帶著“戰場思維”迎戰。當美方裁判用“公差梯度評分”顛覆傳統標準時,他反而興奮地說:“這才配得上軍工品質!”銀獎背后的真正收獲,是他寫在筆記本上的八個字:以戰止戰,精工止戈。
從“一支獨樹”到“百花齊放”的傳承
走進“于慶峰勞模創新工作室”,墻上掛著的20冊泛黃筆記本格外醒目,從手動編程時代的手繪圖紙到智能車間的三維建模,這些“數字家譜”記錄著中國數控的進化史。
于慶峰要求徒弟們每天提交“誤差日志”:“0.01毫米的偏差,必須寫出三種補償方案。”嚴苛要求的背后是血淚的教訓——曾有老師傅因刮毛刺失誤毀掉價值百萬元的零件,坐在機床旁痛哭。如今,他的89名徒弟中,13人成為省部級技術能手,8人獲得內蒙古數控大賽前三名。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獨門絕技,而是可復制的工業基因。”他帶領團隊開發的“特征定位法”,讓新手也能快速識別復雜零件加工路徑。他們用聲音監控刀具壽命,將突發故障率降低90%。
從“傳統制造”到“數智加工”的嬗變
當3D打印設備亮起藍光,于慶峰正帶著“90后”團隊攻關某新型裝甲車輛核心部件。曾經的數控王牌,如今跨界研究智能制造,鍛造新質生產力。“0.005毫米不是終點,我們要讓中國機床聽懂中國軟件的‘語言’。”他說話時,工作室里徒弟們正在利用嵌套了deepseek的三維軟件進行AI自動編程。
從齊魯大地到北疆草原,于慶峰用24年時間走過了一條“代碼長征路”。當別人驚嘆于他“全國勞動模范”的光環時,他指著車間墻上的標語說:“每縮短0.005毫米,戰場就多一分勝算。”這或許就是中國工匠最硬核的浪漫——他們手中的數控代碼,從來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寫給祖國最炙熱的情書。
于慶峰,走技能強國之路,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數字工匠新篇章。
來源:包頭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